什么是行为艺术举例,行为艺术有哪些例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0 16:27:35

什么是行为艺术举例,行为艺术有哪些例子(1)

如果说神经层面的差异可以通过学习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那么分子层面的差异有时就不是能通过学习解决的了。比如凡·高,据推断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所以他后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扭曲与运动之感,这种风格是别的画家所不能模仿的,也是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原因是梵高的神经递质发生了异常。

什么是神经递质?前面所讲的神经层面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信息传递通路,那么这些传递的信息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神经递质与膜电位的传递。

神经与神经细胞之间的虽然有联系,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缝隙,细胞内部的信息是通过膜电位传递,而细胞间由于存在着缝隙,一般情况下电信号是无法直接传递下去,于是这个信息传递的任务就交给了神经递质,一些有机或者无机分子,通过一系列的合成,运动,吸收,分解,最终完成了信息传递任务。可以想象,如果这些递质出现异常,信息传递就会出现问题,就像我们的快递人员大量缺勤一样,一定会引起物流的阻塞,生活发生混乱。

每深入一个层次,我们就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当我们发现神经递质的作用时,也就明白了某些药物的作用原理了。现代艺术家常常与某些药物滥用联系起来,因为这些药物会产生类似神经递质的作用,使人的感觉敏感化,能够感受到更细微的色彩变化,甚至产生感觉的异常。这可能有助于艺术创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做得不偿失,这并不能让他们的艺术水平提高,而是会损害他们的健康。

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在分子层面里,我感觉最有趣的是,艺术家们画画,最初可能是因为喜欢,最后都成为习惯,甚至是一种上瘾行为。

一个人自己主动做某事,难道不是因为喜欢这件事吗?不一定,喜欢做与想去做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这点很奇怪,也许会有人举例说,我不喜欢学习,但还是得去学校,这就是不喜欢却要行动的具体表现。其实我说的不是这样的,不喜欢学习却去学校是因为你不这样做会挨骂甚至挨打,这其实也是一种类似喜欢的行为,不过是为了躲避不喜欢的事情。我所说的并不是受外界强迫,而是一种自觉地想去做,但却感受不到喜欢的一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在分子层面是指一个行为的发起,形成和维持分属不同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分子层面,一个神经环路是可以再分成几个部分的。

这个细节是科学家研究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时发现的。举个例子,事情是这样的,你第一次看画展的时侯,当你看到美丽的风景画时,你的一部分神经细胞被激活,你感到很愉快,这种愉快的感觉会促使一部分细胞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分子,这些多巴胺分子会使相关的神经细胞加强联系,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这样你的相关的神经环路会形成或者加强,当下一次你有空闲时,你最先想到的是去看画展,而且相关的行动会很容易形成,你急切地早早起来,吃过早饭就去搭公交车,心情也完全不同于平时上班时时那么压抑,行为也不同于你第一次去看画展时表现出的生疏,一切都是那么顺畅轻松,这要归功于多巴胺在第一次看画展时所形成或者加强的神经环路。

当你接连看过几次画展后,你会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越来越少,你看画展时心情的愉悦程度越来越低,这其实就意味着体内的多巴胺分泌越来越少,因为多巴胺的分泌量与你获得的喜悦增量相关,也就是说,与你上一次的收获相比,这次增加的收获才与多巴胺的分泌量成正比,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与多巴胺的分泌有关。正常情况下,以后你去看画展会越来越少。这是习惯化了。

但也有例外情况发生,你的行为并不会减少,可以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形成习惯。一到星期天,你就会去看展览。个别人可能会发生更离谱的情况,你会越来越频繁去看展览,甚至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看,完全抛弃了其它事,比如做家务,看书,于是你的家人会说,你上瘾了,对,这是一种行为上瘾。

对艺术上瘾的情况不多见,但赌博上瘾,钓鱼上瘾,玩游戏上瘾就熟悉多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做这些事时没有感觉多么愉快,有时甚至感觉难受,但他们还是坚持做下去!原因在于坚持行动与做事情时的心理感受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只要相关的行动神经环路被异常加强,一点外界或者内部的刺激都可引起相关行为,虽然这行为并不会带来初次看画展时的那种愉快的感受。

总之,多巴胺是标记差异的,创新越多,多巴胺分泌得越多,学习得越快,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但多巴胺并不直接产生愉悦感,它可能参与了愉悦感的形成过程,多巴胺水平低,你的愉悦感可能会少。真正引起愉悦感的另有其人,它们可能是各种神经肽,当我们看到,吃到好东西时就会分泌大量的神经肽,引起愉悦感,并激发多巴胺神经元兴奋,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大量分泌会使记忆,行为相关的神经回路形成并加强。正常情况下,随着新异性的减少,多巴胺的分泌会随之减少,相关的学习行为神经环路会习惯化,相关的行为会慢慢减少,但有时因为环境或者其个人的生理特点导致相关神经环路维持在一定的强度,形成一种习惯;更有甚者,会成为上瘾行为。无论是习惯还是上瘾行为,他们行为发生的频率并不与其感受到的愉悦心情成正比。

这给我们的提示是,也许那些艺术家们天天画画可能并不是因为画画带来多么大的快乐,而是一种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上瘾行为。

我这样想是不是有点以什么之心度什么之腹,不过考虑事情需要全面一点,至少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知道那些沉湎于游戏的人,并不是为理想献身的榜样,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病人。

经过这么多的思考,我们对于艺术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们并不像查尔斯那样戏剧性,那样脸谱化,而对于艺术,我们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是不是我自以为是呢?来看看专业人士的建议。他们建议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欣赏一幅画:一是问这幅画服务于什么目的,第二点是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时代背景,三是看它属于写实的还是抽象的,第四是从构图布局用色方面去思考。

这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意识层面的标准的确立,包括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流派风格;第二个方面就是理性系统为情绪系统产生美感的寻找原因,比如构图,布局,色彩,形象等等。

我想这个建议忽略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情绪系统对于艺术品的本能反应。对于普通人可能并不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也会对艺术品作出评价,因为他们完全基于情绪系统,基于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或者部分简单的条件反射所产生的美感。那么他们的这种直观的,简单的,偏重于遗传的美感是不是不重要呢?在我看来,其实是很重要的。(未完待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