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解决方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0 20:48:18

一、“十次危机”阶段历程

1、工业化初期:原始积累阶段

(1)第一次危机:(1949-1951)局部内战与革命胜利的通胀危机

(2)第二次危机:(1958-1960)中苏交恶中断援助的赤字危机

(3)第三次危机:(1968-1970)“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赤字危机

(4)第四次危机:(1974-1976)引进西方资本的赤字危机

2、工业化中期:产业扩张阶段

(5)第五次危机:(1978-1980)改革开放第一次危机

(6)第六次危机:(1989-1990)改革开放第二次危机

(7)第七次危机:(1993-1994)改革开放第三次危机

3、工业化后期:生产过剩阶段

(8)第八次危机:(1997)东南亚经济危机

(9)第九次危机:(2008)美国次贷危机

(10)第十次危机:(2014-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第一次危机(1949-1951)局部内战与革命胜利的通胀危机

1、时代背景

(1)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新秩序,解放战争仍在继续

(3)国民党撤离带走国内的黄金储备,引发通货膨胀

(4)土地革命初步完成,土地均分制,归还农民

2、危机变现:

恶性通货膨胀,城市危机爆发。

3、应对措施: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废除旧体系,建立物资本位的货币体系,重建信用体系。以军权查封交易所,没收资本家财产,打击炒货投机。

(2)土地革命完成,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3)1949年实行农业合作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府对农业劳动剩余提取,便于在城市打击炒货投资

(4)1950年抗美援朝,获得苏联54亿美元的援助,进入工业化,走出萧条。

三、第二次危机(1958-1960)中苏交恶中断援助的赤字危机

1、时代背景:

(1)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1950年获得苏联54亿重工业援助,进入工业化。

(2)中国反对“全盘苏化”,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导致中苏交恶而中断援助,中国无法推进重工业体系。

(3)1958年“大跃进”,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

2、危机表现:财政赤字,城市危机爆发,大规模失业。

3、应对危机:

(1)1960年,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将城市过剩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2)加大对“三农”劳动剩余提取用于偿还苏联外债,城市危机向农村转嫁,实现城市危机软着落。

四、第三次危机(1968-1970)“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赤字危机

1、时代背景:

(1)中苏交恶中断援助,受西方国家全面封锁,甚至是核威胁。

(2)中国实行“三线建设”战略部署应对世界封锁,将沿海城市的制造业向内陆转移,强化自力更生。

(3)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争

2、危机表现:财政赤字,城市危机再次爆发,大规模失业。

3、应对危机:

(1)1970年,知青第二次“上山下乡”

(2)加大对“三农”劳动剩余提取,实现城市危机向农村转嫁达到软着陆。

五、第四次危机(1974-1976)引进西方外资的赤字危机

1、时代背景

(1)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锚定黄金向锚定石油转移,从产业资本扩张步入金融资本扩张。

(2)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局部战争

(3)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1972年“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外资资本投资。

2、危机表现:财政赤字,城市危机爆发,大规模失业。

3、应对措施:

(1)1976年,第三次“上山下乡”

(2)城市危机向农村转移,提取三农劳动剩余,实现城市危机软着陆。

六、第五次危机(1978-1980)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危机

1、时代背景:

(1)1977年“八二方案”引进西方82亿美元外资投资,过度投资,增加政府债务。

(2)第一代领导相继去世,第二代领导上台,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增加城市政策福利,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3)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

2、危机表现:财政赤字大爆发,大规模失业

3、应对措施:

(1)农村改革:退出“农业集体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放开鼓励“乡镇企业”

(2)城市改革:发行国债 增发货币 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城市通商口岸

(3)国企改革:拨改贷 利改税

(4)就业维稳:国企吸收就业 社会秩序严打运动

七、第六次危机(1989-1990)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危机

1、时代背景

(1)中日的“时代广场协议”引发日元大幅度升值,巨幅增加中国对引进日资外债的偿还,增加成本压力,引发通货膨胀

(2)价格双轨制,引发炒货囤积投机倒卖,通货膨胀

(3)实行货币紧缩制度,提高利率,企业生产停滞,引发“三角债”,滞胀危机爆发

(4)1989年,美国打垮苏联并带头联和世界20个国家制裁中国。

2、危机表现:

1988年恶性通胀,1989年滞涨,1990-1991年萧条,1992年略有复苏迹象,就进入了下一轮危机。

八、第七次危机(1993-1994)改革开放第三次危机

1、时代背景

(1)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制裁中国,国际盛行“中国奔溃论”

(2)1992年,*南方谈话,确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快金融货币化改革,开放资本市场(股市 债市 期货 楼市),增加货币超发。

2、危机表现:

(1)1993年恶性通胀,1994年CPI达24.1%。

(2)1993年外汇、财政和金融三大赤字同步爆发,沿海沿边大规模走私炒汇。

(3)中国从内生性危机向输入性危机的转折点。

3、应对措施:

(1)汇率改革:货币贬值 汇率贬值 刺激出口

(2)信用扩张:举国借债 货币增发

(3)分税制改革:强化中央税收,弱化地方政府税收

九、第八次危机(1997)东南亚经济危机

1、时代背景:

(1)美联储加息,资本回流,东南亚美元外出储备少,债务和杠杆不可持续

(2)索罗斯做空泰国,蔓延至整个东南亚。

2、危机表现:

(1)中农工建四大行债务危机濒临*

(2)东部沿海城市40万国企*,失业人口超过2500万

3、应对措施:

举国借债 货币增发 投资基建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东北振兴 新农村建设

十、第九次危机(2008)美国次贷危机

1、时代背景

美联储加息,资本回流,雷曼兄弟公司*并以金融和贸易方式向全世界转移

2、危机表现:中国股市 楼市 债市*,企业大规模*,失业人群巨幅增加

3、应对措施:

举国借债 货币增发 投资基建

十一、第十次危机(2014-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时代背景:

(1)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商业过剩

(2)美联储加息,资本回流。

2、危机表现:股市从6000多点跌至1600多点,企业大规模**,巨幅失业

3、应对措施:

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十二、总结:

1、现代化(工业化 产业化 资本化 城市化):人类近代历史中的一个资本和风险同步向城市集中,并周期性爆发危机的阶段性过程。

2、成本转嫁论:西方特色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造成的危机代价,主要是向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转嫁。二战开始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在参照西方追求现代化过程中,不再可能向外转嫁制度成本而大多数堕入“发展陷阱”。能够跳出“发展陷阱”的国家,大都可归因于有某种条件对内转嫁成本。

3、工业化路径:首先需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剥夺过程。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路径=对内剥夺 对外负债。对内剥夺:从“三农”领域或资源环境提取剩余。对外负债:外资依赖。

4、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并非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一般发展中人口大国都有),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和“土地均分制”的基本财产关系制约下,乡村中内在形成的“农户理性”和“村社理性”,得以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

6、制度派生论:制度不是主观决定的,而是派生的,派生于产业资本转移的内在机制及不同执政者应对危机的不同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