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而藏之和广而用之,中国古代就有图书分类。最早是西汉时期刘向把书录聚集在一起,称为《别录》,这是最早的目录学专著。
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分别是:总目:辑略;六艺略: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这七略也叫七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刘向父子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也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校勘专家。
到了晋代,图书分类形成“四分法”,即经、史、子、集。隋代用“四部法”分类,经部: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的著作;
史部:所有史书的研究和评论史书的著作;
子部: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集部: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赋、散文等。
清代的《四库全书》是按照隋代的四部分类法编选,后来纪晓岚写《四库全书总目》对每部书的内容、作者进行考证。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的分类有四类,一是史志目录:史书中所记载的图书目录,汉学家班固首创,在《汉书》中辟《艺文志》著录文献资料,
二是官修目录:由政府主持对国家图书整理后编写的目录,始于刘向父子。
三是私家目录:由藏书家编著的目录,最早是在宋代,随着私藏的发展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