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初:教子父之责
中国自古流传着不少神童的故事,他们幼时便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王安石笔下让人有些许遗憾的方仲永。
方仲永五岁时,也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天才少年,却因为目光短浅的父亲,只顾日日带着他在同乡面前写诗炫耀,不让他学习,最终变得“泯然众人也”。
出生在海宁王氏的王国维,亦是幼而慧敏,少年老成,自小就被冠有神童之名。
但是,在父亲对待教育方面,他要比方仲永幸运很多。
1877年,王国维出生,那时候的社会正面临着转型的动荡,国家不安宁,寻常百姓家自然也跟着萧条。
海宁王氏乃是当地的书香门第,系属江南名门,虽说家道中落,但家中文化底蕴深厚,藏书众多。
他的父亲王乃誉,少时丧父,只得在杂货店里做学徒,不过,他在经商之余,也不忘攻读诗书古文,所以,王乃誉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还颇有造诣。
少时的王国维带着天赋又受父亲的影响,博览群书,为日后能够在学术界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七岁那年,在外谋职养家的父亲,将王国维托给祖姑母照顾,祖姑母就将他送入了私塾。
从这时起,他正式迈出了由无知孩童成长为国学大师的第一步。
对比方仲永的父亲,王乃誉的格局要大很多,儿子十岁那年,王乃誉择了一处环境清幽,颇具人文气息之地举家搬迁。
王乃誉虽然陪伴儿子时间很少,但终究养家养儿两不误。
在王国维年少时,他殷切地希望儿子能够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从此重振王氏门楣。
虽然重视儿子科举这件事,但在王国维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为了不给儿子太大的压力,他一直表现出淡然的模样。
虽然相信儿子有这个实力,但他也明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只有装作不是很在意,才不会让万一失败的王国维伤心。
于是,在放榜的时候,他都没有亲自去看榜。
可见,王乃誉确实是位聪明的父亲。
但科举并非王国维心之所向,不过,即便无心,“神童”王国维也相继在乡试与县试中过关,十六岁那年,就考上了生员,也坐实了“神童”的称号。
年少时,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走向何方,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尚是单纯,也显懵懂。
王国维对科举实在无感,却又不想看到父亲失望的眼神,所以,他只能去考。
其实,命苦的王国维,三岁的时候母亲便撒手人寰,母爱的缺失,让他早就在孩童时代染上了一丝忧郁。
生之艰难,死之残酷扑面而来,让他的心智很早就被打开,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王国维早早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以至于后来,他说自己“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定从事于哲学。”
人生苦:望尽天涯路
许是命运,王国维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满怀自信地参加杭州府试时,人生第一次被浇了冷水,是的,他落榜了。
也正是这一次落榜,让后来再考的王国维干脆交了白卷,临阵弃考。
虽然父亲还一直坚持着,但王国维已经从心底放弃了科举这条路。
辗转回乡后的王国维,虽然功名未成,但成家这件事,对于那个时代的男人而言,比立业更重一筹。
或是每一个才情满怀的男子,注定都能遇上一位在生命中美好的女子吧。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王国维遇上了莫氏,也就遇上了生命中的那个绝色。
小两口在婚后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十分幸福,莫氏更是为这个子嗣不旺的王家,生育了三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