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由孔子所创立,“儒”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者具有柔、软的气质,并且是“术士”,其职业专门为贵族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担当司仪等。“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春秋末年,孔子删订《诗》《书》,赞《易》,修《礼》《乐》《春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了儒家经典,并提出“仁义礼”的学说和“仁政德治”理论,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派正式诞生。儒家学说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要求统治者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主张“有教无类”,以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孔子去世后,儒学与墨学并为当时的“显学”。战国时,儒家又分化为诸多支派,“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儒家诸派中,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最富有思想性,影响也最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逐渐被神圣化、绝对化,在中国历史中,既有着艰难的系统有序的发展,更有着泰山压顶般的僵滞。然而,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儒家思想不失为祖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