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李唐皇族基因中有一定的鲜卑血统,所以也继承了游牧民族内斗的传统,其任何一个阶段的矛盾几乎都是通过政变来解决的,且每次都改变了既有的政治格局并产生新的问题。
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秦王世民与太子建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爆发的终极决战,但其实秦王真正解决的是与皇帝李渊之间的矛盾,因为,太子只是皇权的附庸,而秦王与皇帝之间的矛盾看似是权力之争,本质上却是大唐的地域之争:
李渊在创业的过程中确立了以关陇贵族作为自己的基本盘;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一路收服关东降将,打造了一个以关东士人为主体的秦王集团。
皇帝是关陇贵族的代言人,秦王是关东士人的代言人。
大唐建立后,为了酬谢支持自己上位的关陇集团,李渊就拿出真金白银与他们分享,帝国的核心权力几乎被关陇集团所垄断。但是大唐的江山却是秦王带着关东士族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作为功臣的他们反而被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关东士人肯定内心极为不平衡。
凭什么?
为了走进帝国庙堂,他们就只能将秦王推上储君的位置,只有秦王执掌了帝国权力,他们才能享受军功的分红。
所以,玄武门之变不只是秦王想夺取储君之位,更是关东功臣想通过政变拿到进入帝国庙堂的入场券,秦王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秦王府的文臣武将都必须得走上那条充满挑战的路。如果他不这样干,瞬间就会成为光杆司令。
可见,个人野心和局势才是推动秦王在玄武门亮剑的核心原因。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关东与关陇两大势力在玄武门正式开战,结果最终以秦王集团的获胜而告终,太子和齐王被*,皇帝李渊更是被迫将帝国的政权和军权都交给了秦王,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而关东诸将也享受了秦王获胜的红利——
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
秦王府的文臣武将都在帝国庙堂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通过玄武门之变,太宗给关陇集团垄断庙堂的局面撕开了一道裂口,关东士人只有走进帝国庙堂才有和关陇贵族继续博弈的资本,于是才有了后来唐高宗李治以李勣为重要援手打败了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的事。
这才是此次政变对于历史最大的意义。
当然,秦王这位天降猛男的的获胜也让大唐在之后应对突厥和边防问题的时候也是一路开挂,最终在整体实力上碾压周边游牧民族,太宗也被佩戴上了“天可汗”的标签,大唐肌体中的武力基因进一步被加重。
大唐能够成为世界性帝国和秦王上位本质上是一个因果关系。
大唐是世界性帝国 图源/网络
但是,玄武门之变也给帝国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储君位置严重不稳,大唐此后几乎没有按照正常秩序继位的太子。
公元 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帝国又迎来了一次政变,女皇武则天在面对以张柬之为首的五臣发动的军事政变时被动交出了皇权,给女主政治和武周王朝同时按下了暂停键。
此次政变解决的主要是女主问题。
虽然武则天穿上了龙袍并将国号改为了周,但本质上她的身份标签还是女主。至于大家为什么会支持武则天称帝,一是因为武则天当时的个人势能积累到位了,再一个是她坚持以李旦为皇嗣,作出了百年后还政李唐的姿态,更重要的是,她称帝时已经六十七岁了,大臣们觉得,不久之后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索性就陪太后演一场女人称帝的戏吧。
在人们的心中,帝国的属性还是李唐。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女皇的身体会越来越棒,随着时间线的不断延长,原先的剧本也就逐渐偏离了大臣们的设计。
当武则天打压李氏的动作越来越频繁并对武氏封王拜官一条龙还想将武氏立为储君时,朝臣们就不干了,为了避免天下彻底成为武氏的天下,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最终决定铤而走险,以政变的形式逼迫女皇退位,拥护太子李显提前登基。
天下回归李唐。
可见,神龙政变的最大意义就是避免了帝国彻底改姓并顺便解决了女主问题。
神龙政变解决了女主问题 图源/剧照
但是武氏外戚并没有在这场政变中被消灭,反而被中宗李显扶持起来作为打击朝臣的工具。在武三思的连环动作下,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彦范、敬晖五人先是被流放,接着又被武三思派去的打手周利贞给残忍*害。
在解决了五臣之后,武三思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想加重武氏的权力比重,又将矛头对准了太子李重俊,最终逼得李重俊于神龙三年(707)七月初六发动了军事政变,史称景龙政变。
虽然李重俊因为能力和实力问题最终失败被*,但他却在这次政变中*掉了武氏外戚的领军人物武三思和他的儿子武崇训,给武氏外戚造成了重创。
但武氏外戚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归附了韦皇后,安乐公主更是通过嫁给武延秀的方式整合了武氏力量,使新老外戚势力形成了合流之势。在被武氏外戚的势力加持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权力的*就更加失控,帝国一时乌烟瘴气。
所以,大唐肯定还会再爆发一场政变,因为李唐皇族不会眼睁睁看着权力被外戚所垄断,更不会容忍韦后和安乐公主复制武则天女主称帝的剧本。
景龙四年(710)六月初二,中宗李显驾崩,六月二十日夜晚,临淄王李隆基就发动了军事政变,一举诛*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控制了帝国庙堂,史称唐隆政变。
由于李隆基是相王的三子,所以皇权自然也就落入了相王手中,相王李旦二次登基。
唐隆政变的最大意义就是,同时清洗了武氏和韦氏外戚势力,避免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复制武则天女主干政进而称帝的老路。
帝国的政治局势在外戚势力出局之后已经从之前的病态逐渐恢复健康。
但唐隆政变之后,帝国依然存在矛盾,帝国如今的局面是李隆基通过政变九死一生争取到的,但坐江山的却是相王李旦。所以,李旦的皇权和李隆基的军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就像当年的高祖李渊和秦王世民一样。
尤其是李旦后来迫于压力提前将帝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之后,双方之间的斗争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李旦甚至一度想废掉玄宗。
本质来说,皇权的属性是一元化,而大唐此时的局面却是太上皇李旦和皇帝李隆基同时执政的二元政治。而且,李旦为了压制玄宗还将三品以上的人事任命权和重大案件的审理权抓在了自己手里,每日依旧在太极殿办公。而玄宗只是身份由太子更新为皇帝,但本质上只是在武德殿实习,和当太子时区别不大,活得依然是战战兢兢。
所以,双方必然会为了争夺权力而各种博弈。对于玄宗来说,保住权力也就同时保住了性命。因为,大唐肯定不允许一个军功在身还当过皇帝的人继续生存。
当时的大唐属于典型的二元政治 图源/剧照
为了形成对皇帝李隆基的压倒之势,太上皇李旦始终将镇国太平公主作为自己压制李隆基的一张要牌,任由太平公主对宰相群体这一制高地的占领。到了先天二年(713),大唐的七位宰相有五人就是太平公主阵营的,分别为:萧至忠、岑羲、崔湜、窦怀贞、陆象先。
宰相之下的官员也更多是出自太平公主的推荐。
皇帝李隆基在政坛上已经被太上皇和太平公主挤到了墙角,已经到了不得不发动政变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
先天二年(713)七月初三,李隆基以自己在禁军中的班底为主力再一次发动了政变,不仅将太平公主在宫中的势力进行了团灭,更是将太上皇玄宗控制在了承天门的方寸之地,史称先天政变。
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玄宗只能无奈将所有军政大权交给了皇帝李隆基。
这样看的话,先天政变的最大作用就是解决了皇权的归属问题,将二元政治的格局调为一元的正常生态。
同时,镇国太平公主的势力也在此次政变中被剿*。作为睿宗权力的延伸,太平公主被*之后,朝中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制约玄宗的势力。
先天二年(713)十月十三,玄宗在骊山脚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向天下宣示,大唐的政权和军权都已经回归到了皇帝手里,天下有且只有他这一位皇帝。
完了玄宗又将睿宗时期的宰相郭元振、刘幽求等人流放,任命姚崇为宰相来负责实施他的开元蓝图。
至此,女主、外戚、宗室、关陇贵族、权臣,这些制约皇权的势力都被一一清理出局,大唐的权力都集中于玄宗一人之手。
皇权集中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于是,盛世缓缓走来。
而这一切,都是一次次血腥政变换来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