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甲骨文或者金文字形,明显就是一幅画,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一看便知是座山。为何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有人解释说,是因为“三”在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并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不过,此乃一家之言,金文中也有用多峰表示“山”的写法
说它是“山”就是“山”,说它是倒置的耙子,也能说得过去。不过,这个“山”明显就是“五指山”,也算是“山”的一个表现形式吧。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也正好说明看“山”是不喜欢几个山头一样高的。人们审美的变化,也导致“山”字的写法也越来越趋于美感。也许最早人们并不在意“山”字几个“山头”的高低,但到春秋时代“山且丁爵”中的“山”,中峰已高耸起来,且渐趋瘦化。“山”的小篆字形则在这一形体基础上进一步使之线条化。于是,以后便相沿发展为隶书和楷书中的“山”字。
《说文解字》说“山”是“有石而高”,也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山”字的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当然,因为“山”是高耸的,由此也引申出“大”等相关含义。
明白了“山”的本义,再看看与“山”字相近的几个字,就明白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关系。先说说“出”字,从现在字形看,好像是两座山上下叠加,但这个“出”字还真和“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出”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像一只脚走出一个坑之状,其本义是“自内至外”,就是从里面到外面。
金文字形是
小篆字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