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扩张”这一术语是由 Von Graf于1807年提出的,用来描述肉眼可见的皮肤浅表血管。此概念现俗称为红血丝。这些扩张的血管的直径为0.1-1 mm,包括小静脉、毛细血管或小动脉。起源于毛细血管环动脉侧的小动脉的毛细血管扩张,呈小而亮红色,不突出于皮肤表面;而起源于毛细血管环静脉侧小静脉的毛细血管扩张,呈蓝色,较宽,通常突出于皮肤表面以上。
一、毛细血管扩张的形态学分类Redisch和Pelzer根据临床表现将毛细血管扩张分为四种类型(见下图)。
图1 A.单纯型(线状);B.树枝状;C.蜘蛛状或星型;D.点状(丘疹性)(图源:参考文献1)
丘疹性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胶原血管病患者。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呈红色,起源于小动脉的中央充盈血管。红色线状毛细血管扩张发生在面部(特别是鼻子)或腿部。蓝色线状或网状毛细血管扩张最常见于腿部。
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所有形式的毛细血管扩张都被认为是通过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释放或激活而发生的,如缺氧、激素、化学物质、感染和物理因素,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或静脉扩张或新生。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最常见于皮肤白皙的患者(Fitzpatrick I型和II型皮肤)。这些病变在鼻翼、鼻部和脸颊中部尤为常见,可能是由于血管壁薄弱导致持续的小动脉血管扩张所致。它们通常与下面的动脉相连。由于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或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周围的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受到损伤,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这些病变有明确的家族或遗传因素。玫瑰痤疮的典型皮肤表现之一是毛细血管扩张,较深血管的扩张和细小血管数量的增加可表现为面部红斑和潮红,皮肤异色症是由慢性过度日晒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它表现为网状棕色色素、散在的和融合的血管扩张以及下面部、颈部和前胸部的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遗传性、获得性及医源性因素参与了毛细血管扩张的发生。
毛细血管扩张的详细病因学分类见表1。
(来源:参考文献1)
三、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常见病因1. 玫瑰痤疮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
玫瑰痤疮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日晒、情绪应激、剧烈运动、化妆品、极端天气和温度以及一些特殊食物如辣椒、乙醇、热饮均能通过刺激及激活表皮神经末梢,使血管长时间处于扩张状态,引发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热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并活化广泛表达于神经及其他非神经细胞表面的辣椒素受体1 (TRPV1) ,引起面部潮红及神经源性炎症。
图2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来源:PMID:29091565)
2. 蜘蛛痣
蜘蛛痣是一种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为皮肤小动脉分支末段扩张所形成。痣体有一个中心点,周围有呈辐射形的小血管分支,形似蜘蛛。多见于面部、颈部、上胸部、肩部及上肢部等。
本病可见于肝硬化、急性肝炎等肝病患者。慢性肝病使得机体对雌激素灭活作用降低,导致血中的雌激素增高,进而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但皮肤出现蜘蛛痣并非都是疾病信号,约10%~15%的健康者也可有蜘蛛痣,如6~10岁儿童和孕妇,约40%健康孕妇都有蜘蛛痣。儿童和孕妇蜘蛛痣的发生都是由雌激素水平升高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