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两部作品其实出自一个文艺的圈子。
但目前呈现出来的质量,却有着天壤之别。
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的出圈折射出了文艺片领域的美与丑,自说自话与循循善诱,曲意逢迎与孤独坚守。
03、
文艺片会走向何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光看《浪漫的断章》和《河边的错误》。
认清未来道路前,我们有必要看看它之前都走过哪些路。
从80年代开始算起,中国的文艺片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代表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
改革开放后初期,电影和文学还是高雅的艺术,有极高的欣赏门槛。
那时候还没有商业片的概念,文艺片一枝独秀。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他们一开始的作品,《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蓝风筝》等都是清一色的文艺片。
那些导演喜欢用悲天悯人的腔调,带上宏大叙事的脚镣,讲述苦大仇深的故事,来博得奥斯卡评委的好感。
文艺片的背后藏着献媚,张艺谋们也被贴上了“贩卖苦难”的标签,直到现在这个标签都撕不下来。
但争议背后,观众确实欣赏到了一大批艺术性极高的好作品。
陈凯歌1994年拍了《霸王别姬》,这部影片在现在已经封神。
但在当时,文艺片盛行,这种剧情片在一大批导演眼里太过流俗,连陈凯歌一开始都差点拒绝拍这样的片子。
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电影导演是有风骨在的。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之后,代表人物是贾樟柯。
90年代后,好莱坞大片引入内地,国产片被打得丢盔卸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一刀未剪引进内地,大卖3.6亿票房,让内地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商业大片的魅力。
2002年,张艺谋模仿李安的《卧虎藏龙》拍了《英雄》,票房大卖2.5亿,占了中国全年总票房的25%。
张艺谋一手开启了中国的商业片时代,几乎撅了文艺片的坟墓。
一大批商业片如雨后春笋涌现,文艺片那边就靠贾樟柯苦苦支撑。
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遭遇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结果前者票房只有后者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