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比剑”一直都是武侠电影中的常备节目,《十面埋伏》、《夜宴》等影片都有用竹林作为背景,李安曾经解释过,在中国的武侠传统中,竹林有着深远的含义,特别是在比剑的时候。实际上竹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是代表着坚韧挺拔的品格,正是竹子的这种含义,让无数侠客为止追求,承载了武侠精神中的不屈使命。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些什么。”——李安
外国人向往中国功夫多多少少也是受了武侠电影的影响;
中国人喜爱武侠,是因为骨子里带着与生俱来的侠客精神。
中西融合策略成功《卧虎藏龙》开启了中西双方在武侠领域的全面合作,在电影制作环节、宣传和推广都结合了中西双方的人才与力量,使得这部影片兼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华语武侠电影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文化上的创新和融合,它摒弃了传统武侠的格局,引入西方的叙事技巧并扩大情绪与价值观的普遍性,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接受与共情。
从电影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性格设定上看,《卧虎藏龙》是融合了传统中国伦理价值观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李慕白和俞秀莲都是行走江湖的侠客,他们身上的文化性格儒道杂糅,他们的武功修炼到最高境界要到达超脱,将个人化身于万物之中,是一种无我境界。
而李慕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放不下心中的情谊,无非是为了师父报仇和对俞秀莲的爱。义和情是他心中的执念,而玉娇龙的出现触发了他内心最坚硬的部分,她的直率和坦承给了李慕白很大的冲击。《卧虎藏龙》实现了对“武侠”的延续与创造,其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底,也有专注个体追求的西方独立人格精神闪现其中,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够进入中国的武侠世界,并从中感悟到不同的意义与内涵。
除了主题上汇聚了东西方受众的共同心理特点,电影在语言接受程度上也在寻找共同点。
西方人很难读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样的句子,但对一些诗歌和白话略知一二。
使用简单的短句或者白话更容易进行影片的跨文化传播:
“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心。”
“心诚则灵”这样的短句,会对翻译和受众的解码更加容易,符合西方人语言上习惯的现代诗歌,一句台词能够余音绕梁,启发心智,让人回味无穷,也是《卧虎藏龙》的亮点。
中西合璧:音乐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