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心里竟有一种难以排解的痛。穷人家的孩子最后的结局就这么不堪吗?这个作品到底想表达什么?
尽管小说的情节多有夸张失实之处。方方总是以她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语言将整个人生的苦难在那么几瞬间就倏然推到了人前,不留给你半点商量、回旋的余地。
涂自强的人生真是徒劳自强的人生。
因为贫困,他失去了许多向上发展的机会。食堂的工作在供给他一日三餐的温饱之时也禁锢了他的自由。他近乎机器般的挣钱,却又忘记了人生在世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活。
艰苦的生活带给他的不是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与痛恨,却是对周围帮助自己之人满满的感激。他赤手空拳来到这个虎狼成群的社会,并未感受到社会的恶意,因为无论是徒步上学路上遇见的亲切的父老乡亲,还是食堂里和善的叔叔阿姨,再或者是宿舍里家境优渥的同学以及出租屋里热心的同事,他们的同情都让涂备觉温暖,却无半点自尊受损的怯懦,反倒是他的坚韧,乐观,满足感令人印象深刻。
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并未吓退涂自强,当他满怀热情对未来抱着憧憬时,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悄然而至。读者内心的隐忧终成现实,大家报以希望期冀能够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的涂自强,终于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无力回天的癌症。
他的结局,与小说开始的梦境暗合,“涂自强只见自己一步一步地随它而行,然后抵达一处沙漠。沙漠了无边际,亦了无一人。”他像一头困兽,始终挣扎在解决温饱的贫困线上,其他的一切都要丢开不顾。如果要为他最终的结局归因的话,那只好怪罪于他起点太低。可是谁又能决定自己是生于富贵之家,或者是穷乡僻壤呢?一切问题,倘若涉及命运,即刻玄之又玄。在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面前,这确实是涂自强个人的悲伤。
然而,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鸿沟却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差距还在年复一年的加大。若涂自强生于城市,这个故事还会有存在的理由吗?正是由于作者强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才更让读者反省,这不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悲伤吗?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里,底层之人改变命运的艰辛可从涂自强身上找到些许相似的经历。
有人曾指出这部小说有丑化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的倾向,我并不认同。小说确实存在失实的情节,这与作家的言说身份有很大关系。只是方方一味地罗列涂的噩运,例如父死、母伤、突患癌症,像一位威严的司命者以高密度的情节安排来突现涂自强艰难的人生。强调涂的个人悲伤,其实是为了突出整个社会的责任。
这原本会是另一本风靡整个大学校园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可是由于作家缺乏掌控细节的能力,不能深入挖掘涂内心的纠结之处,忽略了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所以整部小说显得很平淡。
阅读之中,有许多让我几欲落泪的情节,但却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涂所受的苦难略表同情。上帝视角虽威严却无动人的力量,第三人称内视角在表现主人公的命运时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风景》或许是她创作的顶峰,以后的作品都是在高密度的情节阅读中,享受快感之后获得深深的失望。
对涂命运的处理似乎成为“原罪”,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此部小说最适宜的阅读群体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当他们抱着一腔热情要改变人生命运之时,即使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也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愿望。
小说结尾涂自强的猝然病变,似乎对这个群体来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沉重预言,压在心头,隐在远远的天边,它若哪天悄然降临整个人生就会坍塌。至于城市中产阶级出身的学生看了这个小说,就会像小说中涂的室友赵同学看到涂那样:这让我更加意识到这个社会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或者,再有些徒劳无益的同情罢了。
社会阶级的固化,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出身的学生更觉人生无望,上进无力,作者方方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却缺乏一种长时间的积淀,仓促写就的小说缺乏深入人心的力量,这也是她创作一直以来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