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上映,沉重的电影题材,再加上一众老戏骨的倾力出演,让七十年前河南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灾荒重新引起了关注。
当然,引发关注的还有这次灾荒的核心亲历者——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
在电影中,李培基是由李雪健饰演的,可以说是把一个老态龙钟又无能为力的官员演活了。但即便如此,仍是不够完美的,因为历史上的李培基与电影中相去甚远。
要知道,李培基是军人出身,早年在袁世凯编练新军之际就已经混迹于军队,后来又考入了东北陆军讲武堂,与大名鼎鼎的商震成为同窗兼密友。
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其中就有李培基和商震联手组织的革命活动。在遭到保皇派的镇压后,二人又潜入大连一带,建立起来一支关外民军,后来去了山东,横扫山东半岛。至此,二人也算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打出了名堂。
可想而知,像李培基这样戎马半生,骨子里流淌着军人血液的汉子,跟李雪健所表现的那种老态龙钟自然是不相符的。据李培基的后人回忆,即便是年近古稀,李培基依旧是“精神干练,身子骨结实得很,剃着寸头,一副典型旧军人的派头”。
接下来,再把话题拉回到1942年那场灾荒上。
1942年1月,李培基当选河南省政府主席,上任不久,河南的灾情就发展到了难以收拾的局面。在电影中,李培基为了挽救灾情奔走呼号,还以身作则,节约粮食,俨然一副救万民于水火的大义形象。但事实上,李培基的所作所为,可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何出此言呢?因为即便是河南灾情已经上升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百万流民饿殍遍野,李培基仍然是选择隐瞒灾情,拒不上报,最后还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亲自跑到重庆申报了灾情。
结果呢?因为缺少李培基这一政府部门的佐证,导致蒋鼎文的申报无效,甚至还被蒋介石痛斥了一顿。也正是因为如此,河南省军政双方的矛盾在此后愈演愈烈,导致了后来豫湘桂战役的大惨败。
那么,李培基对河南的灾情心知肚明,为什么还要一力隐瞒,甚至不惜和蒋鼎文撕破脸皮呢?其实无外乎三个原因。
一者,他不敢上报。说到底,河南大饥荒的爆发根源,在于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自此百万良田一片狼藉,而四百多公里的黄泛区也大大增加了灾民数量。而这,正是1942年那场大灾的前奏。
这样来看的话,黄河饥荒谁才是始作俑者?很明显,正是蒋介石!这样一来,李培基哪还有胆量去上报灾情?
二者,李培基对灾情的错误估计。在李培基看来,眼前的灾情尚属一时之患,等到粮食秋收必能缓解。然而,天不遂人愿,河南再度遭遇大旱和蝗灾的接连打击,李培基心存的幻想彻底破灭,而此时仅有的少数粮食还要用以军队供需,李培基是彻底没了招儿。
三者,是为了保住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当时正值全国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这个时候跑到委员长那里去叫苦,这不是证明自己无能了吗?要是在这个关键时候拖了后腿,那你的仕途还想要吗?
所以,河南虽然饿死了足足有500多万人,而李培基却只报了1602人,让救灾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误判。
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想一想,就能明白李培基为什么会选择知情不报了,然而,只是可怜了河南那百万饥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