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映,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真实的展现了河南人民面对大旱大饥荒的无助与抗争。1942年这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造成河南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河南人民被饥荒逼得卖儿卖女卖老婆,饿到吃草根吃树皮。
01 天灾人祸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成片谷物在禾秆上渐渐枯萎,一场巨大的灾难,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酝酿着。河南虽地处中原,但土地较为贫瘠,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南有“十年九旱”之说。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南成为抗战前线,兵乱汹汹之下,又恰逢大旱,河南人民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灾难。
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异族入侵。京津沦陷后,日军大举南下,河南首当其冲成为日军的侵略目标,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军侵占。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痛快的岁月。而自这一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河南人民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没有雨,庄稼就会枯死,粮食就会欠收甚至绝收,没有了粮食,就意味着饥荒,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清楚这意味着又一个荒年的到来。
春耕无雨,秋收成了人们唯一的指望。孰料,那个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蝗灾,果然,这一年的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所过之处,田间秧苗为之一烧而光,甚至一些临河、依井的良田也未能幸免。蝗灾,成为压倒河南人民抗灾的最后一根稻草。
花园口决堤
天灾之外,战争更是这场灾难的关键成因。“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河南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国民政府在河南布置了百万军队抵御日军南下。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夺取郑州,进攻武汉。为了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在6月9日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花园口决堤虽然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国民党在武汉、长沙一线布置军队争取了时间,但却造成了黄河改道,洪水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近六万平方公里40余县的土地,千百万百姓流离失所,80余万人惨遭溺死,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豫东平原原本是鱼米之乡,万顷良田是豫东人民耐以生存的宝藏资源,如今却变成了沙滩河汊,真是令人痛心。
河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日本入侵前,在河南就发生了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之间的中原大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河南更是成为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连年征战,导致昔日富饶繁华的中原大地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连年征兵征粮,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没有存粮,一次大的旱灾就有可能让百姓面临饥荒的威胁。而1942年的这场旱灾蝗灾,将注定成为一次空前的灾难。
02 旱灾蝗灾下的河南人民有多苦,简直是惨不忍睹,惨绝人寰
1942年,大灾来临,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绝境。由于粮食绝收,家里又没有余粮,灾民们为了活命,宰*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掉他们的锄头、棉袄,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每东西可卖,只能忍痛把儿女、老婆都拿去卖了,可就是这样也只能解一时之温饱,最后还是被死神带走。
关于河南当时的灾情状况,留下的历史资料很多,笔者摘取一些让大家了解河南的灾情有多严重。
据1942年10月31日《解放日报》的报道:
“据豫北敌占区来人谈,豫北敌占区今夏旱灾严重,赤地千里,大部土地均没有种上。玉米有的不曾出土,就已干死,豆子颗粒未收,谷子每亩最高收成量是三升多,坏的不过一升。某村一家富户,有一顷多谷地仅收九斗。从10月5日起小米每斗已涨到百三十元到百四十五元,玉米每斗九十八元到百零六元。米珠薪桂,已使一般中等人家无法过活,贫苦之家,则成千上万,流离失所,鬻儿卖女的事情,亦不断在各地发现。.........现汲县、浚县等地灾民,已大批逃入我太岳区根据地沁县、安泽、泌源一带开荒山做短工过活。”
一斗米相当于现在的12.5斤,在当时的四口之家也只能解决几天的温饱,价格却涨到百三十到百四十五元,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万万承受不起的。即便是鬻儿卖女,亦不能长保温食,所以到最后还是难逃被饿死的结局。电影《1942》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范殿元,在当时的河南属于殷实的地主人家,却也难逃背井离乡大逃荒的命运,因为以这样高昂的米价,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承受的起,而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