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都用淘宝,所以我们熟悉马云。
因为我们也上京东,所以我们知道强东。
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用“猎豹”,所以好像也只是在一些商业的文章里听过傅盛的名字。
最近无意中读到他写的一篇叫《认知三部曲》的文章,文章本身非我喜欢的类型,因我不爱看经管类。
但其中的核心观点深得我心,他说,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认知。
常常觉得,抛观点也好,举例子也罢,必须要极端,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因为极端才能直击人心,叩开你思考的大门,观点极端不打紧,只要你的认知不极端片面就行了。
傅盛的这个观点,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以为。
只是每次都是从其他角度来讲述,并未涉及核心,他提炼得很到位。
你有钱,你运气好,你长得美,那又如何,或许你的认知并不足够。
这也是每每别人觉得我讨厌的缘由,你就知道空想,你什么也没有。
那又如何呢,我能否终有一天把我的空想化为有形的物质又或者终其一生都是碌碌无为是我的事情。
有些人却已完全无趣“心亡”到如行尸走肉而不自知,在我眼里就是白活了。
当然认知这种事情,并不是你带着朋友圈看多少书,带着照相机旅多少游就可以提升的,需要点天分。
前几天,最差的那一届又问我,“史玉柱是干嘛的?”
我在看tvb,顾不得和他讲故事,就随口回了句,“你不是握着手机么,自己问度娘去啊!”也不知道他后来去问了没有。
今天聊到认知的问题,就顺便提一句,史玉柱就是那些我认为有“认知”而不倚靠存量的人之一。
大家都管那些莫名其妙发了财的人叫作暴发户,他们一旦因为投资失利就很难再翻身,而且因为穷奢极侈惯了也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生活,所以落魄的暴发户往往下场极其悲惨,这也是每次提到“暴发户”总给人一种不太受尊敬的感觉。
而大家都管那些无论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依然能够东山再起的人叫做企业家,因为他们拥有的不仅是运气。
史玉柱就是这么一个在生意失败后依然可以靠着那个家喻户晓的“今年过节不送礼”而*回来的企业家。
这有点像投资家和投机家的区别,当然投机家也是需要经过大量计算的,否则只能是一个失败的投机者,也就是赌徒赌鬼什么的。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无缘那年的奥斯卡,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还能拍出像《少年派》这样的惊艳佳作。因为他也是一个有认知的人。
这样的人物不仅电影以外有,电影里更多。
很多人都不喜欢1942,说什么看着压抑,不舒服。
我是去电影院看的,而且,我竟然没有吃东西,认认真真地看完了。
很好看,老演员演得也都很到位,尤其喜欢里面的张国立和他最后衣衫褴褛地拉着车说的那句:
“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