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让曹操保密,可曹操却接受纳董昭意见,故意泄漏信中内容。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的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那么关羽呢?这个撤不撤?往哪里撤?撤回益州?要是此时就下定决定撤回益州,肯定行,走汉水水路,过孟达的上庸到达汉中即可,可如果此时就撤,除非脑子抽水,否则定会为天下笑,刘备等人也绝饶不了他,这时基本没撤的益州的可能。那此时撤回江陵呢?当然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前面都是大胜,何况荆州也并未失守,襄阳和樊城却唾手可得,中原门户即将洞开,不世功勋即将建立。突然就这么撤围回防江陵?
江陵城依长江而建,且城墙高大坚固,当年曹操赤壁战败,他和周瑜等人,花了一年多时间才逼退曹仁而占据江陵,更何况自己经营荆州这些年,一直都不断在加固江陵的城防,还有公安与它互为犄角。易守难攻,那么容易失守?只要自己击败徐晃,一切迎刃而解,怎么会在此时撤?结果二爷有两点没料到,第一就是,自己竟然中了老朋友徐晃声东击西之计,吃了败仗,但这没什么,这一败并没有改变战场走向,自己依然占据上风。可第二个消息,则让关羽彻底懵了,这不是空穴来风,孙权那小子真动手了,大后方江陵和公安遭袭,险象环生,这回真要认真考虑撤退的问题了。
那么,此时二爷依然面临着,向哪里撤的问题,据《三国志·赵俨传》记载:“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此时关羽军的实力还是在的,特别是水军。如果沿汉水北上到达汉中,虽难度增加不少,可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低。可关二爷选择了“即走南还”,态势也很明显,那就是火速回防江陵,如果成功,那么这场战争他也不算输,荆州能保住,机会还会有。这点信心他还是有的。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手打造坚不可摧的江陵城防,竟直接被就这么送给了孙吴。
可麋芳和傅士仁光速出降,二爷就一定得死吗?未必,他们二人的投降,只是意味着蜀汉失去荆州已成定局,却未必决定二爷就一定得死。只是眼下这番光景,他才必须认真考虑撤回益州的问题。问题已经变成了,走那条路?如何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蜀汉规划的纵跨荆益,刘备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两块地盘之间,有两个连接枢纽,第一是走长江三峡的水路,核心就是宜都郡,第二是汉水河谷的水路,核心是东三郡。
早在刘备还没有夺取益州的时候,就将宜都从南郡独立出来,设立临江郡,让张飞担任太守,为取蜀做准备,足见对此地的重视。后来张飞入蜀,此地交给法正的好友孟达镇守,拿下汉中后,刘备即可派遣刘封和孟达分走两路,刘封从汉中顺流而下,孟达从宜都挺兵而上,夺取东三郡,可以说就是为将自己的两个地盘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在拔除汉水上的襄阳和樊城,可以说就基本达到目的。
江陵失守了,荆州我不要了,我走水路径三峡而上撤回益州不行吗?可以的,可在大意失荆州中,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吕蒙的白衣渡江,却独独忽视了陆逊的行动。陆逊不愧比肩诸葛武侯的一流战略人才,他早早地就看到了宜都郡的战略价值。可也知道,此地为民族混居区,刘备在此经营多时,更加固夷道城,根基还是有的,拿下并不容易。此时,令人大跌眼眶的一幕出现了,刘备任命的宜都郡太守樊友竟然弃城而逃,结果陆逊更进一步发挥银弹外交的策略,恩威并用,招降了各城长官以及各部的酋长。并进攻刘备的将领詹晏等人和世居秭归、拥兵自重的大姓,将其全部击溃,使他们归降,前后斩首、俘获以及招降数以万计。孙权任命陆逊有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为娄侯,率兵驻扎夷陵,守卫峡口。
樊友出逃,陆逊宜都郡,控制并堵住了长江三峡的峡口,可以说,关羽撤回益州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堵死了,昔日威风凛凛的关二爷,已剩下死路一条。绝望之中,关二爷选择了掉头,希望再次遡汉水而上,到达孟达和刘封控制的东三郡到达汉中,并派人请求他们的援助,这也是后来很多人诟病关羽身亡,就是因为刘封和孟达见死不救,问题是这个时候,除将自己搭进去白白损失救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