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主线副线的细节纠葛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的故事。整体节奏明快流畅,从一开场山贼提议抢劫开始,故事就进入了正轨,故事的对立双方,情节内核一下子清晰无比。
农民们在广场上聚集,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分成两派,主战派和议和派,最后决定由老爹定夺。似乎很多日本影片中都会出现德高望重的老者形象,他们是智慧和经验的化身,代表了一种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导演没有将所有篇幅集中在武士如何帮助农民抵挡山贼,而是同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农民千辛万苦寻找武士的过程,每一个武士都有一定篇幅的介绍,这在电影中是很少见的。
但明显浪人是主心骨,有一段细节围绕着他救助被劫持的小孩展开,详细生动地描绘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和人品,让影片一下子拥有了仿佛灵魂般的所在。
谈几点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1. 粮食的崇高地位
联想到拍摄的年代,在当时的人们眼中,粮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了大米他们就不用挨饿,大米还可以酿成酒来享用。
甚至浪人就是用两个饭团引得小偷分神,乘机救出了孩子。当胜四郎端着省下的白米饭给志乃送去时,真是对爱情最质朴动人的诠释了。
在片中,大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物质和情感的双重象征。
当大米被偷,没法给武士们做饭时,两个农民抱头绝望之际,是胜四郎拿出钱给他们解围;当武士们将自己的白米饭端出,给在外面讨要的孩子们,我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
导演借客栈中一些人的口点出了当时农民低下的社会地位,多采用贬抑的口吻,但是清高骄傲的武士们,却不忍心他们遭遇灭顶之灾,凸现了这些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
当狡猾的农民碰上这些肝胆相照的武士时,终于拿出隐藏的美酒和食物,而曾经抢劫*害农民的武士也第一次为了农民的安危而战。
除去山贼与农民,导演也借助菊千代的口点出了武士与农民一直存在的阶级矛盾,武士烧*劫虐,农民也*害落荒武士,最后双方更是携手对付山贼。
这反映出导演对于调和两者矛盾的愿望,而影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事实证明只要双方能放下彼此的仇恨和偏见,他们本可以和睦相处。
最令人震撼的是,武士们一个个牺牲,用生命践行的忠诚和正直将会一直留存在农民心中。
结局时他们欢快地播种栽秧,浪人感叹着:其实我们还是打了败仗,只有这些农民真正胜利了。
其实不是的,如果没有武士们的献身,便不会有如今农民的安居乐业,他们充当了农民的保护神,这份恩德和功绩是不会被遗忘的。
最后胜四郎追在志乃后面,相信关于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虽然农民的女儿不能和武士结合,但是无论是武士还是农民中都明白了两人相爱的事实。
打破那道阶级壁垒也许是人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面对着那四座高高的坟冢,以及周围那些小小的坟穴,谁也不能否认双方曾经紧密融合在一起。
2. 菊千代的工具功能
菊千代这个人物并不是主角,但情节的展开推进却缺少不了他,他出身农民,全家被*不知怎么成了武士,他的存在像个润滑剂一般一下子拉进了武士和农民的距离。
他种种荒谬怪诞的言行给影片沉重肃穆的气氛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气息和幽默的色彩。
他看似疯疯癫癫的背后却藏着细心和勇敢,比如只身潜入敌窝*死一名山贼并抢到一只火枪,充分体现出他粗中有细的特点,还有惊人的智慧。
同时他又是个极为感性的人,抱着全家被*的孩子痛哭。
最后当那名武功高强的武士被火枪打死时,他悲痛地丧失理智,不顾一切地冲过去和那个人拼命,最后中枪,但是他骇人的气势将对手吓得不能动弹,被其一剑刺死。
相信观众看到最后,都会从心底原谅这个人物,并且理解了他之前表现出的无厘头,夸张和喧闹,真正读懂了这个人物孤独美好的心灵。
3. 整体战局布置
一般这种双方对峙的影片,为了表现正义这方的艰难与高大,会特意将反方设计地异常强大而难以攻克。
但是这部影片却很不一样,山贼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被打压的状态,浪人的智慧和作战经验让农民一开始就处于上风的位置。
但即使这样却没有减轻情节的趣味和吸引力。因为每次交锋武士这边也都发生折损,并且是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
比如第一个牺牲的武士仅仅为了劝服纠结痛苦的农民,而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这令观众感到意外的同时更体会到武士骄傲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珍贵的同理心,形象瞬间变得高大。
比如第二个是激战中被火枪打中,这种在战场中阵亡的设计具有典型意义,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但是当那个武功特别高强的武士也被背后一枪打死时,观众和胜四郎一样痛哭着恨不能将时间倒回去,自己去替换这个冷酷的英雄。
当菊千代不顾浪人叫喊,奔过去也被一枪打中时,我们其实已经预料到他的结局了,但几乎没有人会怪罪他的冲动。整部影片在这里无论是情感还是情节上都达到了高潮,也是悲情意味最浓重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