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航站首次出现在青岛航空史上是在1958年7月。
1958年7月,青岛民航站成立。最初的青岛民航站与流亭机场毫无关系,只负责一条北京——济南——青岛的固定航线,航班从当时已转为军民合用机场的沧口机场起飞。1961年,这条航线难以为继,青岛航站虽被保留,但也停航。
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1980年,青岛航站新址开工,流亭机场则获批成为军民合用机场,为青岛开展民航业务做准备。1982年,流亭机场正式开展民航业务,青岛民航站整体转场至流亭机场,二者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合作。
对于流亭机场来说,1982年有以下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982年3月15日,民航总局请示上级使用流亭机场临时开航;1982年7月27日,民航局复文民航沪管局,同意青岛流亭机场开航;1982年8月5日,流亭机场上海——青岛——北京航线正式通航,第一架民航客机安全降落。
8月5日当日,降落在机场的那一架安-24型机于流亭机场来说意义非凡,于整个青岛市来说也意义重大,它结束了青岛建国以来没有民航的历史,给青岛带来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新方向。
此时出现的流亭机场,毫无疑问地将有利于推动青岛经济的腾飞,助力青岛这座城市现代化进一步发展。近四十年的运营时间,流亭机场也的确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复航初期的艰苦岁月但是,流亭机场投入使用初期,飞行条件非常艰苦,硬件设施不完善,机场缺飞机,飞行少雷达。
工作人员只能依靠最原始的程序管制来指挥飞机,每隔十分钟放行一架,以不同海拔区分高度层,再人工记录下飞行信息与其他航站互通有无。为保证飞行安全,飞机间隔的飞行高度通常很大,极大限制流亭机场的航班班次。
雷达和飞机飞行并非是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全部困难。上个世纪80年代机场的通讯设备异常简陋,几根木头架子搭上电线就是电台,工作人员在临时搭成的草台班子上指挥飞行,切换信号甚至需要手动操作。
这种简陋的电台不仅操作费时,且有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恶劣天气破坏木杆和电线,经行青岛上空的飞机将会失去和地面的通讯,影响空管正常运行,为飞机安全飞行带来威胁。
此外,早期的航站气象台工作人员也面临着极其棘手的问题。
青岛复航初期,机场航站气象台只能掌握实况天气而无法预报天气,即便安装了气象雷达,也需要使用电传机手工填图。然而天气情况却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这种耗时费力的预报方式非常不利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