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器材简陋,工作环境也差强人意,一间百余平方米的平房和临时搭建的板房,就是早期机场的所有建筑。
平房被用作候机楼,板房则是机场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临时居住点。冬冷夏热,刮风漏雨,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工作,每位工作人员依然尽职尽责,乐在其中。
也就是靠着这股子吃苦耐劳的劲儿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机场的工作人员和航站航管员将流亭机场从几架飞机、几条国内航线发展到后来的4E级国际机场。
1984年,这样简陋的流亭机场迎来青岛航站复航后的第一次改扩建。扩建的契机是青岛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需要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作为城市门户的流亭机场,显然不能落后,要承担起执飞国际航班的重任,但当时的流亭机场不甚完善,并不能担此重任,改扩建迫在眉睫。
这次扩建耗时2年,1986年12月27日,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部结束。除全新的机场跑道和滑行道,和增设的200米保险道,机场停机坪也扩建至30140平方米,可停放4架MD-82飞机。
为使机场达到执飞国际航班的标准,机场候机楼建筑面积扩建至10000平方米,其他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新建办公楼、旅客餐厅等建筑,增设机场货运仓库、综合仓库、机务及场务用房以及发讯台和进场公路。
全新的流亭机场两年间增设国内十多条大城市的航线,仅1988年当年就接待旅客17万多人次,不断刷新青岛机场的新纪录。
在机场改建和增设国内航线的时候,青岛航站的工作人员也在积极推动流亭机场国际航线的建设。提及此就不得不提到中韩移交管制点,这一管制点的确定是青岛航站、流亭机场乃至中国航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中韩移交管制点,就是移交不同国家飞机空中管制权力的航线点。明确移交管制点是开通国际航班至关重要的一步。
所有飞至日本、韩国的中国航班都将在这一管制点进行管制移交,它也是来华日韩航班的必经之路。
可以说,没有中韩移交管制点,无法建立流亭机场第一条国际航线,也就没有90年代初期青岛外商经济蓬勃发展。
改头换面的流亭机场仿佛一只展翅待飞的海鸥,等待着时机飞向未来。终于,1992年9月4日,中央批准流亭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产权仍属于海军的条件下全部交予民航使用。
自此,机场海军部队陆续迁出转场至胶州机场,而流亭机场于1994年9月7日首航青岛——大阪航线;同年12月,青岛——汉城国际航线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