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是我国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
汉阳古琴台记载:楚国郢都(今江陵以北五里路处有楚国郢都遗址,城墙依稀可见,稻田地里,仍遍地埋有碎砖汉瓦。)人俞伯牙受国主推荐到晋国做官。他一生习琴,造诣颇深,但所奏乐曲无人理解其声韵,多年抱琴孤芳自吟。
有一年,伯牙回乡省亲,途至汉江之滨,龟山脚下,时至中秋,看到江南青山秀水,一派生气勃勃的壮丽景象,激起对故土的眷恋,情不自收。于是,他抱琴坐在一座小山坡上,面对浩浩江水、巍巍青山,弹起他创作的《高山流水》乐曲。他满腔情感在琴声中表现出来,其巍巍乎势若高山,汤汤乎,声如流水。樵夫钟子期从山上挑柴归来,远远听到美妙动人的琴声,不禁高声叫道:"美哉!好哉!”伯牙听到背后有人对他的弹琴赞口不绝,忙起身与樵夫钟子期紧紧握手,全身热血沸腾。
子期出于对伯牙的崇敬,将其请到家里,好酒款待,二人对坐畅饮,结为“知音之交"。伯牙告别时,答应来年回乡探亲再来看望子期,共叙友情。
数年后一个冬季子牙回乡省亲,再次途径此地,可是钟子期已经死了 ,坟墓上长满了荒草。伯牙独坐坟头弹琴,还是那首曲,但知音已去,茫然若失间,冰丝玉弦又突然断了。他面对荒山野岭,寒风瑟瑟,深感孤独和悲凉,决然摔琴,凄然而去。
这仅仅是一个民间故事传说,但故事主人翁俞伯牙知知音一去,含悲摔琴,决心从此与琴绝缘,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感。这种真情实感,着实扣人心弦,激起千古感叹!大概人世间知音难觅,后人筑台纪念,名曰古琴台。自古多少*人墨客前来参观拜访,或吟诗作画,或挥毫抒情。
古琴台历经沧桑,几度荒废,几度修葺。那年深秋,我游古琴台已是古琴台公园了,门前挂上了武汉市总工会琴台工人文化宫的牌子。既为公园,
,免不了一番装修。步入院内,但见林荫曲径,亭台楼榭,雕刻禅廊,十分典雅。主院是蜡像馆,以立体形象生动再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之交”的民间故事,表现了俞伯牙千里遇知音的激动心情。所谓知音至少是有共同见识、情感交融,达到患难与共,心心相印的境界。过去,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官人,能同一位黎民百姓结为真朋好友是不多的,何况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小人与君子能成为知己,非伯牙和子期难以为之。山东曲府孔庙里有两栋相近,造型别致的飞檐楼榭,设计师苦费心机,将两榭相邻翅角造成勾心斗角之势,堪称建筑史上一绝。建筑师大概有点深知人世间知音难觅,看破红尘了。
在古琴台梧桐小院墙壁上刻有明人倪仁吉,缅怀古人,浮想联翩,留下的一首绝句:“梨花小院舞风轻,漫理冰丝入太清。一片梧桐心未死,至今犹发断汤声”。同一院内,有一幅巨型匾牌,上刻“心心相印“四个金字,可谓金光闪闪,照耀天地,也许是从古琴台领悟出的一种禅念。
古琴台后院中间,耸立着一柱汉白玉古琴台纪念碑,碑文记载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知己结交的传说。石碑虽然不高,却亭亭玉立。石碑周围却长满了蒿草,邂逅几位老者在一角默默对坐下棋。又是一个深秋,参观古琴台仍给人一种荒凉之感,也许 ,古琴台至今还未遇到知音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