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的典故,诸葛恪得兵十万典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22:03:10

我们知道,陶谦原本只是朝廷所任命的“刺史”。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安定州府内政,并进位徐州牧,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就是因为他籍贯丹阳,在当地有着家族势力的支持,也有着征兵募卒方面的便利。

于是,陶谦很快利用自己的优势,在麾下聚集起一支人数不少的“丹阳兵”。这支部队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在沙场上能征善战,成为了陶谦敢于与兖州的曹操为敌,并且试图争霸天下的最大本钱。

不仅如此,后来孙策脱离袁术,并进发江东的时候,也曾在丹阳郡深处的泾县(今宣城市泾县)募兵得数百人。也正是靠着这支部队,孙策打败了刘繇陆康等人,建立了孙吴霸业的基础……虽说此间大部分功劳,都在于孙策的本人的军事能力和用兵水平。但是不可否认,丹阳兵悍勇善战,也是孙策取胜的重要筹码之一。

诸葛恪的典故,诸葛恪得兵十万典故(9)

所以说,丹阳这样一块勇悍之地,无论到了哪个君王的麾下,都不会是一块省心的料。因为这里民风彪猛,几乎人人善战。如果能想办法控制住为我所用,那必然自然是战场之利器。但要是一旦控制不住,那就有如芒刺在背了……

事实上,丹阳山越一代,也一直是东吴的心腹之患。这里的人攻击性太强,经常出山为盗,搅得周边地方不得安宁。很多原本在其它地方犯了罪,或是为了逃避朝廷赋税的人,也纷纷逃到了这里,利用深山密林隐藏自己……(类似于古龙笔下的“恶人谷”)。

尽管孙权也多次派人,采取各种策略,以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过整治。但每次都是治标不治本,顶多能将手伸到当地的县镇,对于其中深山密林的腹地,却毫无办法……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人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

诸葛恪的典故,诸葛恪得兵十万典故(10)

直到诸葛恪到任以后,这一切才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不仅好好总结了之前的失败教训,还果断采取“恩威并重”的方针。一方面以强大的武力,对当地叛乱者所屯驻的山区进行围困;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上对其尽可能招抚。此外,他还命令各郡所辖属县镇的长官,让他们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对敢于违规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至于已经归顺的山民,诸葛恪则让他们一律设屯聚居,以肃清之前“散居山野”的现象。随后,他又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再命令士兵全部出动,抢收当地田间的稻谷麦子,以断绝山越人的取粮之路……就这样,因为存粮吃完,而被饿得无可奈何的山越人,不得不出山向诸葛恪投降,并接受了其“聚居”的政策。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

诸葛恪的典故,诸葛恪得兵十万典故(11)

看得出,诸葛恪在军政谋略上的水平,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对于一直以来无法解决的山越叛乱问题,他采取的“釜底抽薪”手段,可谓是收到了奇效。从此,丹阳之地不再是掣肘东吴腹地的忧患,反而成为了一块极好的兵源之地……

据史料记载,诸葛恪所收服的山越人,数量多达十余万。其中适龄于征兵的男丁,更有多达4万之数。这批人马的加入,使得原本离开了江上就不善作战的东吴军队,得到了相当的陆战力提升。甚至从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惧怕原本畏之如虎的曹魏精锐步骑兵。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毫无疑问,诸葛恪在平定山越一事上的出色表现,令主子孙权非常满意。很快就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并封都乡侯……这一年,他才年仅三十多岁,可谓是年轻有为,不仅立下了大功,办成了之前元老宿将们都没能办成的事情。而且还身居如此高位,成为主公眼中的大红人……

诸葛恪的典故,诸葛恪得兵十万典故(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