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美国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长期上班会增加致癌风险。
科学家将参与者分成白班工作和夜班工作2个对照组,在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夜班工作会扰乱人体生物钟,改变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使DNA损伤更容易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一、上夜班是怎样的体验?他们有话说有一些职业无法避免上夜班,长期如此会怎样?小九采访了几位读者,来听听他们的感受如何。
@千年:我以前上了4年夜班,整个人变得很焦躁,睡眠质量差,风吹窗帘都能惊醒。睡前一定不能看时间,不然总想着还能睡多久,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上夜班后人也不爱动弹了,如果不是太饿,我都不愿意下楼吃饭。
最后还有一点,同事女朋友跟我哭诉,说他很久没碰她了,问我是不是知道他出轨了。我当时差点告诉她我也是这样,身体没问题,但是完全没*。
@暖阳:在工厂上了8年夜班了,半个月轮一次,现在头发稀少,还有不少白发。28岁的年龄,经常被人认为四十多岁的大叔,还很健忘。
@兄台蛮子:我也上了十几年夜班,12小时两班倒,每月休四天。我知道上夜班不好,可是父母年迈,孩子读书,还要还房贷,真不能辞职,也不敢辞职,只能自己保重身体。我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游戏,每天起床喝一杯白开水,吃一个苹果,上白班时早睡早起,平时跑跑步,做一些俯卧撑,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觉得身体还好。
保重身体,好好工作,可能就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吧。
@ttyyy:上了一个多月夜班,白天睡觉时也是半醒半睡,过年时老婆问我去走亲戚不,我问去哪,她说去丈母娘家,结果我想了半天没想到丈母娘是谁,干啥的,真是人都傻了。[捂脸笑]
经历过的人普遍认为,夜班会使睡眠质量变差,使人变得焦躁不安,使人记忆力下降……
二、长期上夜班,有什么危害?如果长期处于三班倒的状态,对身体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1.视力下降
长期上夜班,意味着超负荷用眼,不仅会出现黑眼圈,还会引发眼睛干涩、疼痛,甚至干眼症等问题。而且,长期眼肌疲劳容易造成视力下降,使人出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视力问题。
2.反应力下降
长期上夜班还会对大脑造成损害,使反应力下降。英国一项研究表明,24小时不睡觉对人体的危害如同醉酒,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使人出现反应迟钝、口齿不清、行动失控等行为。
3.影响肠胃功能
长期上夜班,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本应该在正常时间进行的一日三餐,被延迟到不正常的时间,容易对肠胃造成不良影响。再加上有的人上夜班喜欢吃夜宵,长期下来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引发胃病。
4.激素水平紊乱
长期上夜班,昼夜节律紊乱,会干扰体内正常的激素水平,导致内分泌失调,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给疾病可乘之机。
5.诱发高血压
有研究表明,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一倍多。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比如造血机能就具有傍晚高潮、凌晨低潮的特征。一旦昼夜节律颠倒,不仅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还会提高使胆固醇水平,增加各种炎性因子释放。
三、不得不熬夜,我该怎么办?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很多人白天忙不完工作,晚上还要熬夜加班。还有人出于职业原因,比如医生、护士、警察、工人等,必须要上夜班。面对不得不熬夜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第一,熬夜前做准备。
熬夜或上夜班之前,留出充足的时间睡一觉。此外,晚餐的时候不要摄入过多的热量,应选择既有营养,又比较清淡的鱼虾类、杂粮粗粮、蔬菜水果等食物,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护免疫系统少受伤害。
第二,聪明地补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谭立文教授建议,需要熬夜或上夜班的人要学会聪明地补觉。一方面,利用熬夜或上夜班后的第二天上午补觉,但最好在午餐前醒来,正常用餐。如果第二天上午没时间睡觉,可以在下午适当进行户外活动,缓解缺觉带来的不适。如果想在下午睡觉,保持在2~4小时即可,不宜睡太久。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定锚睡眠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物钟睡觉,但一定要有规律。
第三,少吃甜食。
甜食虽然可以补充热量,但不适合熬夜和上夜班的人吃。甜食的热量过高,容易长脂肪,引起肥胖问题,还会使兴奋神经,消耗大量的B族维生素,对身体不利。
第四,不要抽烟喝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减缓血液循环的速度,酒精会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损害肝脏,更别谈熬夜的时候了。熬夜时抽烟喝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加倍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熬夜还是上夜班,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减少熬夜伤害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不熬夜,如果迫不得已要熬夜,那么就采取上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参考资料:
[1]夜班为何增加患癌风险?,徐锐,中国科学报,第2版 国际,2021年3月11日https://doi.org/10.1111/jpi.12726
[2]一个夜班“毁”三天?莫慌,主任的几点建议送给你!.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2019-03-21
[3]上夜班带给身体6大伤害!学3招躲过健康风险.生命时报.2018-02-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