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意思是无论什么时候把自己看低一些,总是好事。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有利于与人相处。
把自己看低一些,真的是好事吗?低到尘埃里,就能进步吗?我不禁质疑。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开启大门」里概括到:”这本书将带我们学到有效学习的方法,并改变你对学习的看法。”
学习之道
看法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每个人都有思维,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也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的做出某种反应,规避了风险或者成功应对,是因为之前的大量练习形成的条件反射。
比如对英语的语感,老师就常说听说读写练,到一定量自然就有了语感。
思维的惯性就是我们认定的观点,人一旦「认死理」,就容易「搞事情」。搞好了是因为一个信念带自己飞起,鲲鹏之志,乘风万里;搞不好会固执己见,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
作者就是鲜活的例子。她不喜欢数学,因为校区有个坏脾气的数学老师。这个人总是生搬硬套,没事找事,还拒绝解惑。作者不喜欢化学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编造实验数据,被发现后遭到冷嘲热讽。
体验影响感受,感受形成看法。作者因为不好的体验而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
作者总结说:“我的精神胜利法就是拒绝理解老师教的一切知识。”
而几年后,她因为服役,不得不接触数学。于是重新思考:“能不能克服恐惧,转为爱好者呢?”思维的转变,让她后来成了双硕士,打脸也春风得意。
可见喜欢和不喜欢某个人或某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一个人的精神主导行为,思维决定生活。而改变思维模式,很可能让你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我也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从小到大,我的家庭教育都是严格的,缺乏认同的,在家里基本没有发言权。于是形成的思维是:既然超不过他们,那我我就原地打滚不努力了。既然路太远,那我就不赶了。
听起来很荒谬也很气人是吧?这想法被我付诸行动很多年。反观过去,耽误的其实是自己。凭我多年来对自己的了解,那个给点甜头就会狂奔,给点阳光就撒欢的小怪兽,被我的思维方式给封印了。
在21天读书营,小怪兽好像解封了。小伙伴们不遗余力的夸赞,老师总是认可,助教用心点评,这一切带来的感受是如此美妙。我不仅坚持了下来,还持续了3期。
我的思维模式不知不觉有了改变,那就是:骄傲使人进步。
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因为对我来说,缺乏的是骄傲的资本。在父母(权威)面前总是抬不起头,取得的进步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甚至,露出嘲笑的表情,说出奚落的话。这些都形成了我的体验。以至于对其他人的评价,哪怕是好评也置若罔闻,没感觉,不相信。
作者在书中说到:“学的越好,就越喜欢学。而越喜欢学,就会在它上面花越多的时间。我的成功促成了练习*,练习又回馈给我更多成功。我形成了良性循环。”
得到正面的评价,回馈形成好的感受,会让人产生满足感,甚至有点小骄傲。于是就更愿意付出努力,这是典型的给点儿阳光就灿烂。骄傲是感受,灿烂是结果。
在认同和鼓励中,我不仅坚持了还形成了原动力。有了一点点自信,坚决要求进步并持续的努力着。所以,骄傲真切的使我进步了。
爱看体育比赛的人可能会发现,外国球员和中国球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尤其是过去的比赛。获胜后,外国球员会特别开心的表达自己的欢喜。他们会脱掉球衣冲到球场边,与观众互动,甚至来个后空翻。
而中国球员往往会羞涩一笑,能看出明显的收敛。这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表达自己的快乐,就是将骄傲写在脸上,与喜欢的人分享喜悦。这会让人充满力量,源源不断的滋养自己。很多踢世界大赛的足球运动员,就是越骄傲越伸展,越放的开越踢得好,最终获得金球奖。
对于初学者,自我认同比外界回馈更重要。比起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进步。
避免入坑的方法是转换思维的对象,从「和别人比」变成「和自己比」。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可以和优秀的人学习,当成榜样,但凡事和自己比较就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就要自我肯定。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过自卑的经历,认定自己不行,差的远,做不到,不要只是羡慕优秀,无视外界的认同。而应该接受自己,看到事实。
思维可以改变,骄傲也会变成进步的动力。
从今天起,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做一只有点骄傲,充满活力的小怪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