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训练,聋人也可以成为飞行员
可是,大多数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都免不了被主流偏见影响,习以为常地称呼听障者为「 聋哑人 」,其中也包括听障者自己。
那么「 聋人即哑 」的概念从何而来?
二、被迫变「 哑 」的听障者们
聋哑两字,历史悠久。
中世纪时,医疗与教育的条件有限,社会对听力障碍缺乏相关保护意识,普遍认为沉默的听障者是「 哑巴 」。对于听障者的称呼,英国率先出现一个单词,Deaf and Dumb (聋和哑),它被认为是偏见标签的祖先。
到了18-19世纪,尽管手语的发展使手语艺术及聋人文化蓬勃了一段时间,但当时的聋教育者们不愿意承认手语的地位。
于是在1880年的米兰会议上,为了使听障者融入听人社会,大会清一色赞成「聋校应该被禁止使用手语教学 」,当时投票的委员没有一位是聋人。聋教育尚在启蒙阶段的中国也受到了影响。
「 电话之父 」 Alexander Graham Bell 便是口语教学的推行者之一
听障者不会发声,那么很简单,就让他们学会发声。一切看起来理所当然又完美。
可是在缺乏听力辅助器械的年代,要听障者放弃擅长的视觉语言,去学习口语,犹如跨越刀山与火海。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听障者不但学习进度远远逊于听人,部分学不会口语的听障者,因为被剥夺了自己语言,失声得彻彻底底,真正地成为听人世界中的「 哑巴 」。
所以人们依旧称呼听障者为Deaf-Mute(聋哑)。
19世纪后,欧美诸国慢慢认识到错误。
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L.101-336)通过,聋人不能听的意识被否决,聋人获得了担任陪审团成员的权利。
1991年,在东京举办的第11世界聋人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 )上,投票通过使用Deaf(聋人)和 Hard Of Hearing ( 重听者 ) 为正式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