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口夕阳斜后一句,帘卷西风灯花渐瘦夜愈浓下一句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08:53:05

创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奉调返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在途经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下了《金陵五题》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乌衣巷》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这一组诗歌里的名篇,被后人传唱不衰。

乌衣巷口夕阳斜后一句,帘卷西风灯花渐瘦夜愈浓下一句(1)

现在我们来欣赏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乌衣巷》。

【乌衣巷】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一簇簇野花开着,冷落荒凉的野草生长着,乌衣巷口断壁残垣,只有夕阳斜挂在天空。
当年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大豪门高大厅堂檐檩上的旧燕,如今已经居住在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乌衣巷口夕阳斜后一句,帘卷西风灯花渐瘦夜愈浓下一句(2)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乌衣巷原为东吴孙权时代戍守石头城士兵的军营,由于当时的士兵都穿黑衣,故名为乌衣巷。

东晋初年,王导定居于此,后来谢家也住在这里,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令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首两句即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眼前朱雀桥和乌衣巷的情景,但见朱雀桥边一簇簇的野花在寂静地开放着,一丛丛的野草生长着,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紧接着作者把目光转向了乌衣巷口,只见乌衣巷在夕阳残照的余晖下,已经没有了往昔的高贵与繁华。作者在这里选用了野草闲花和夕阳西下这两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暗示了这一前朝贵族住宅区的外在变化和人事变化。当年熙熙攘攘的朱雀桥边,路上是不会长满野草的;而夕阳则是衰败的象征。作者在这里不言往昔情形,只说今日的衰败,其对比之意不言自明。人们自然就会得出其没落衰败,今不如昔的感受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时诗人目光随着眼前掠过的燕子而去,其思绪再次浮想联翩。诗人抓住夕阳西下,燕子归巢这个春晚常见景象,反衬王谢豪门的衰落,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前在王谢华堂筑巢的燕子,已经找不到旧居了,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那些炬赫一时的豪门巨宅不复存在,旧时的燕子只好飞往普普通通的百姓家了。"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作者是要借此表明历史变迁如何迅速,王谢的豪奢是何短暂这一事实。

乌衣巷口夕阳斜后一句,帘卷西风灯花渐瘦夜愈浓下一句(3)

全诗咏史并不作一句议论,只是选用了富有象征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而把自己对历史兴衰的评判和深沉的感慨,寓含其中,做到了含蓄而有味。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参考文献:《唐诗名篇鉴赏》、《古诗文网》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关注。

图片均来自网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