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完整诗句,沧海一声笑经典诗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3 12:59:05

来源:《咬文嚼字》杂志

作者:曹志彪

成语“沧海一粟”出自苏轼《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对于其中“粟”的意思,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最通行的是解释为它的本义,即“谷子、米粒”。还有一种观点是不应解释为其本义“谷粒”,而应解释为“沙”。

“渺沧海之一粟”,某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翻译是“像大海里的一粒米一样渺小得不可称量”;《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解释为“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是“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对于成语“沧海一粟”的“粟”,《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也都解释为“谷子、米粒”。这种解释应是比较传统而主流的观点。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解释表示质疑,认为解释为“谷子”似乎与大海毫无关联,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显得不合事理,缺乏事实基础。近代学者徐昂在《文谈》中就这样说:“‘一粟’与‘沧海’何涉?‘渺太仓之一粟’或‘渺沧海一勺’皆可,是或坡公随笔而未之审,或传写有舛耳。”

而认为应解释为“沙”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举到郭璞对《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一句中关于“丹粟”的注,解释为“细丹沙如粟也”。其实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解释,是说“丹沙”像“丹粟”,所以这里把“丹沙”叫“丹粟”。后来的一些释“粟”为“沙”的例子,基本上是由此而来。可以说,“沙”不是“粟”固有的含义。

现代一些辞书关于“粟”的释例有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如“颗粒如粟状的东西”(《汉语大字典》),“如粟的颗状物”(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泛指粟状物”(《辞海》),“颗粒如粟之物”(《辞源》),“凡细颗粒之属或曰粟”(台湾《中文大辞典》)等。这些解释并不确定是“谷子”或是“沙”,什么材质都可以,只要大小形状像“粟”的物体,强调体积细微的特点。

我们觉得,这应该与“粟”曾作为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有关。最初的度量衡单位大都取自自然之物。南北朝时期的术数著作《孙子算经》就有“度之所起起于忽(蚕吐丝)”“称之所起起于黍”“量之所起起于粟”的论述。其中“粟”在古代就是一个容积单位。书中说:“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gě),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斛得六千万粟。”可见“粟”就是极小的容积单位。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入手,问题也许就能豁然开朗。“一粟”在苏轼笔下只是极言其体积之小,并未关心它是否真是一粒谷子,就像今天说“大海中一夸克的物体”一样。《赤壁赋》作为一代文豪驰骋想象之作,未必一定局限于用海中的沙子来作对比,而把作为极小的体积单位的“粟”来与大海进行比较,也合情理。如果说和大海相比,一定要用大海中常见的事物,则太拘泥了。今天说的“大海捞针”,针并不长在海里,但并不影响我们拿极小的针来和浩瀚的大海作比较,也不影响人们的理解。

宋代的语言事实也表明,用“粟”来代指极细微的事物时,并不一定要翻译成“沙”。例如苏轼《送顿起》:“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这里的“粟”肯定不会是沙子。又如北宋李之仪《寄耀州毕九》:“造物于我终何功,寓形宇宙一粟同。”南宋史浩《题蜗室》:“人生天地间,渺然如一粟。”这两句的“粟”如果解释为“沙子”,明显有些勉强。

后面两处,和“沧海一粟”的“粟”一样,翻译成“谷子”更合适。一是因为谷子和本义相符,显得自然;二是“粟”本身就是体积计量单位,符合语境;三是作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它能给人以更加直观的形象感。

责任编辑:杨娜

转发:魏淑静

审核:郝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