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和美貌为什么不能并存?/《脱口秀大会5》
“这个世界对你外表的要求比对你内涵的要求高多了,他们不仅是要求你‘气自华’,而且还要求你‘全面华’。”思文说。
化妆品品牌赫莲娜的创始人赫莲娜·鲁宾斯坦(Helena Rubinstein),在1939年创造了第一支防水睫毛膏并留下一句经典名言:“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她认为,美丽是可以通过努力得来的。如今,这是人尽皆知的观点。
但是如果美丽有鄙视链,那“努力美”一定是排在“天然美”之后的。
就像许多人明明发的是精修图片,却要加一句“原图直出”;明明有通过美容技术来调整五官,却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妈生美人”……
正因如此,我们的流行审美也总在“伪素颜”“纯欲风”等类型中打转。
“美丽羞耻”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努力羞耻”呢?大家都想赢得轻松,哪怕只是看起来。
深入人心的“持靓行凶”
人人爱美丽,但与美丽休戚与共的,还有异性的凝视、同性的敌意以及被美貌掩盖的实力。
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俗女养成记》
Tik Tok曾有一条火爆的视频,邀请小姐姐们说出自己曾经因为相貌而经历的扎心故事。
“一群好朋友出去玩,人太多车里坐不下了,男生们会让女生们(美女们)坐在他们的大腿上,然后让我一个人去后备箱。”
“和闺密(美女)一起去买冰淇淋,结账的时候,收银员说不用给钱,店家请了。我本来很兴奋,以为会得到同等待遇。到我结账,收银员面无表情地说,3.74刀。”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给予长相好看的人特殊待遇,比如分外热情、热心,或更加礼貌有耐心。
这样的现象在网络上也被总结成一个词——美丽特权。
当人们默认只要够美丽就能拥有特权时,这些美丽女性的智慧和努力就不会再被重视。
于是在不少人认知里,美丽和实力就被放在了天平的两端。
小红书博主@主持人梦可 曾在视频里表示,每年过节要回老家时,爸妈就会提前叮嘱让她打扮得低调一些。
“我们乡里的亲戚、邻居看到那些从外地回来、打扮时尚、涂脂抹粉的年轻女生,就会猜疑她们在外面的工作是不是不正经。”
尽管这样的思想极端地陈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活、职场,甚至情场里,大家都默认美丽是个“作弊神器”。你有没有用这一“神器”大家不知道,但却并不妨碍大家的猜测。
实际上,美貌能为一个人带来的只有小恩小惠。
有网友说,自己和闺密出去玩,临出门得知闺密带了男朋友一起,就立马把吊带换成“不显山、不漏水”的T恤,甚至在闺密男友面前粗声粗气,刻意降低自己的女性魅力。
也许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才是真正的好闺密”,但这样的行为明显是被畸形逻辑塑造出来的——女性散发魅力,就是要“作妖”。
英文中有“美丽羞耻症”的近义词——beauty shaming,指的是因为出众的外表(无论性别)遭受霸凌。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讲的就是这回事。
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少妇玛琳娜美艳不可方物,男人觊觎她的美丽,女人则怨恨她的美丽。她一边遭受男人们的*扰,一边成为女人们的出气筒。
影片中最强烈的一幕戏,莫过于玛琳娜在大街上被剪头发、被拳打脚踢,这一幕看似来得突然,却是其他女人积怨已久的爆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结尾,年岁渐长的玛琳娜挽着独臂丈夫的手回到小镇,梳着朴实无华的短发,穿着也不再吸引眼球时,当初对她敌意满满的夫人终于问候了一声:早安,斯科迪夫人。
电影中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打开互联网,“××媛”的称呼层出不穷;与外公的合照却被传为“爷孙恋”;打扮时尚、化着精致妆容的美丽女孩,被吐槽是“媚男”“好嫁”……
美丽似乎成为一种原罪。
在这种情况下,美丽羞耻症,就成为人们因担心遭受不善对待而被迫建立起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取悦自己就够了
我们总说向往穿衣自由、妆容自由、审美自由,可是当没有任何外界约束时,我们却又被内心那股羞耻感束缚了。
美丽羞耻症,其实是一种自我PUA,一种对自己的教化和规训。不论原因为何,这种负面心理都需要被克服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