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等级,也是为了规范待遇问题,这在当时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比如在*表态以后,周总理、刘少奇等人都纷纷不参加军衔评定,而在军中挂名的*也拒绝了参加军衔评定,在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之中,除了*之外,*也成为了另一个没有军衔的人,不过他的待遇还是按照很高的标准走的。
彭德怀元帅最初也不想挂军衔,不过他觉得,如果自己不参加评定,那么很多人的正常评定都没办法继续走下去,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
不过,就算是这样,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突发情况”。
在中国最为困难的灾害年间,国内的经济一度非常萧条,民众也遇到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等主要*带头削减了自己的工资,并降低至400多元,在他们的号召下,各个军政系统内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削减。
而除了开国元帅的工资水平保持在了400元左右,其他四种“将”的工资水平基本都是在三百到四百元之间的水平。
军衔和待遇上,要格外注重平衡到底哪些人能够做元帅?哪些人能够做将军?他们该享受什么待遇?这在军衔评定期间绝对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
各位元帅和将军的贡献,在那个时间段内也总是会被反复提及,面对数以万计为新中国立下战功的功臣们,这次“论功行赏”要保证绝对的公平和公正,不仅不能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还要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这一点都不容易。
因此,在当时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除了在待遇方面做了规定以外,中将以上的都是高级将领,都配备有一系列服务人员,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照顾各方面军干部的平衡。
当时,少将以上的军衔是最难掌握的,大家考虑的并不是那些工资,所有人都习惯了勤俭节约,而在乎的则是“精神待遇”。
大家都是从战场中走出来的,经历了血雨腥风,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于不少人来说,军装上挂的什么军衔,重点并不是背后有什么样的工资和具体福利,而是代表着自己拥有过多少战功,被多少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