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天鲲号”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的工作效率,其核心因素是安装有三台总功率达到一万七千千瓦的泥泵电机。
在“天鲲号”上,这三台泥泵分为一台水下泵和两台舱内泵。根据遇到的不同实际情况,可自动以单泵、双泵或者三泵的工作形式分别进行处理。如果是三泵联合并达到最大功率时,“天鲲号”就可以做到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每小时六千立方米的挖泥量。
在“天鲲号”这些表面的成绩背后,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它完全由我国造船事业相关工作人员自主研发和生产,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浪漫与豪情。
现如今,入海工作多年的“蛟龙号”潜水器早已闻名世界,而“天鲲号”职业生涯的开启,毫无疑问是中国科技走向海洋的又一大不俗成就。
实际上,即便是在我们印象中那个闭塞不开、只重视农业生产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远洋梦想就已经清晰地记录在了史书里。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我们东南沿海地区智慧的先民们就结合了中国内陆湖船和外邦海船的优点,设计出了运载量、安全性和航速都大为改良的新船种,一时间,成为全世界商人出航经商的必选工具。
但是在那个时代,中国人除了有引以为傲的造船技术,还有十分棘手的黄河下游水患问题,每一次治理都要劳民伤财、大费周折。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上古神话里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天而来的黄河泛滥之水让中原百姓困苦不堪。
通过后来的专业分析我们才知道,黄河下游的水量之所以如此难以预估和控制,是因为其在流经中上游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后携带了大量泥沙,这些泥沙进入华北平原后随着流速减慢逐渐沉积,水位就因此一步步抬升,并最终导致了水患灾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