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就像是一场记忆深刻的电影,自己不一定是主角。
但是,那些和自己一起出场的特殊角色,却始终让人记忆犹新……
其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要数父亲的手扶拖拉机了。
小时候,每次到了农耕时节,父亲就会提前准备好优良种子,拌上农药,然后就开着手扶拖拉机下地了。手扶拖拉机结构很简单,前面有一个大水箱,水箱是两体的,一半装水,一半装机油,如果开得特别快,水就会从水箱洒出来。
当时的手扶拖拉机启动的时候,要靠人力发动。有一个弯曲的铁棍,它的名字叫“摇把”。每次要想发动机器,必须借助“摇把”的力量。手扶拖拉机发动后,声音特别响。这时候人就坐在后座上,手扶两边的把手,操控拖拉机前进、转向……
手扶拖拉机的名字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那个时候,播种之前,还要经过翻地和耙地两道程序。
手扶脱拉机下面用大螺丝牵引犁头,犁头是三角形状的明晃晃的钢刃,很重、很锋利。这样,它才能翻动结实的土地。手扶拖拉机像一头浑身充满力量的铁牛,带动犁头,很快就翻起来几十亩的土地。刚翻过的土地,还要先晾晒,为下一步耙地做好准备。
接着,就要在手扶拖拉机后面换上铁耙,开始耙地。
铁耙是一个长方形的铁架子,下面是两排很锋利的耙齿,人还要站在铁耙上增加重力。随着手扶拖拉机的带动,大的土块儿在耙齿的咀嚼下,变成了松散的土壤。
最后,手扶拖拉机后面再换上播种机。
把种子倒入播种机,开动手扶拖拉机。这样,一粒粒种子,就均匀地躺在松散的土壤里,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根发芽,钻出土地,长成麦苗。
到了六月份,小麦就成熟了。
恰逢芒种时节,是农民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很大。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会让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农民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
收割的小麦,要用手扶拖拉机拉到地头的麦场。这个时候,手扶拖拉机后面,会挂上一个木制架子车,一车一车把小麦拉到场里,铺成一大片,就在火热的太阳底下晒。
脱粒同样离不开手扶拖拉机。
脱粒的时候,手扶拖拉机后面,会换成一个大石磙。在手扶拖拉机的带动下,石磙会把麦粒从麦穗里碾出来,这也叫赶场。小时候,我坐在麦场边上,看着父亲戴着草帽,在烈日下,开着手扶拖拉机,一圈一圈地碾麦子,不知不觉地就能睡着了。
不管是春种还是秋收,手扶拖拉机都是父亲最忠实的劳动工具。他陪伴着父亲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型的联合收割机早已取代了手扶拖拉机。然而,父亲的手扶拖拉机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在田野里辛勤耕作的父辈们,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