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这颗“葡萄”并不酸——学习英语的真正好处
关于这条帖子的荒谬之处,微博上已经有很多人指出,在这里我想补充三个新的角度,来进一步阐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1. 翻译会带来信息失真
在众多关于学英语好处的讨论中,有一点被提及多次,那就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接触到第一手资料。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要不可避免地受到翻译者的影响,翻译者如果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控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这种失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叫“含义失真”,另一个叫“文化失真”。
含义失真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译错误”,是由翻译者的理解偏差造成的。目前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上,国外畅销书的中文译本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份额,但翻译质量却不容乐观,经常出现“含义失真”,比如2011年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Our job is to figure out what they're going to want before they do.
在中信版的译文中它被处理成:
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这里的译文存在很明显的语法错误,原文中before they do这个时间状语是修饰what they're going to want 的,而翻译者误认为它是修饰主句谓语动词figure out 的时间状语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之前,就帮他们想好了。
“文化失真”,是指由于原文与译文在语言文化上的不对等导致的信息失真,通俗地讲就是译文往往会丢失原文中的一些比较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英语中的头韵之美。这一点在虚构类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散文、诗歌、小说往往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头韵、对比、隐喻等等,而这种通过修辞体现出来的语言美很多时候是无法翻译出来的,只能通过阅读原文去感受。比如,小说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With the door shut, the sound of the sirens softens. Above them, the ceiling bulb flickers.
这里就采用的头韵的修辞,shut, sound, sirens, softens这几个词,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读起来自然流畅,毫无刻意雕琢之嫌。而翻译版本是:
门关上以后,警笛声变小了。灯忽明忽暗。
虽然句子意思表达出来了,但原文的头韵之美在这里很难体现出来。类似的头韵还有"The fire screamed back its wordless fury""enormous and enduring"等等。
总之,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构成、发音以及语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它们是不可能通过翻译实现 一 一 对等的:一方面,由人为翻译带来的信息失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翻译器能译得出文字,却译不出文化。《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有两段关于翻译的阐述,也印证了这一事实:
可见,阅读原文的效果往往是阅读译文所无法比拟的,也因此,我们有必要专门学习英文。(《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真的不错,一句话无法概括这本书的奇妙,总之强烈推荐,公主号英语你逆袭君后台回复“哲学”即可获得此书的电子版~)
2. 学习英语能够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最大的差距在于:汉语更加倾向于环式思维,注重抽象和整体;而英语倾向于直线思维,注重归纳推理。同时,汉语强调意合,也就是意思上的连接,而不强调形式上的连接,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肆意挥洒;而英语强调形合,也就是形式上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句子和句子要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正因为与英语相比汉语更加注重逻辑,所以学习英语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思考更加缜密。
举个反面例子,上高中时我曾经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些中文写作(尤其是抒情类散文)很棒但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在英文写作中往往会犯逻辑混乱的错误,句间缺乏清晰的逻辑和连接,文章的汉语化思维非常明显,比如他们可能会这样写:
Some metropolises are overpopulated, and too crowded to live in, thus likely leading to crimes.
这个句子从中文的角度来审视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它在英文写作中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逻辑上存在问题:居住空间拥挤与容易滋生犯罪两者在逻辑上并没有联系(比如高中住校生的宿舍居住空间更加拥挤,为什么很少发生犯罪呢?)。大城市更容易滋生犯罪的可能原因是工作竞争激烈,阶级固化严重,很多人工作累但薪酬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无奈之下只好铤而走险,通过犯罪来谋生——这样的逻辑才符合英文写作规范。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不妨从练习英文写作开始,以此为翘板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缜密
3. 学英语能让我们以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
GRE考试中曾经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Do you agree that the language we speak shapes how we think?
我们所讲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吗?答案是肯定的。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语言的发展和演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结果,但又反过来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是安格鲁-萨克逊人和中华民族的不同思维、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的世界观,学习英语其实就是学习如何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过程——它会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举个例子,刚刚我们讲到英语比汉语更加注重逻辑,这一点反映到绘画艺术中便是:中国的水墨画讲究写意,寥寥几笔,却传神无数;而西方的油画讲究写实,画得越逼真越好。
再比如,英文中的"individualism"和"privacy" 在英语文化中受到高度的尊重,但在汉语中却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契合的词,尽管这两个词常常被翻译成“个人主义”和“隐私”,但在汉语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常常与“自私”“自利”相联系,而“隐私”则容易给人以不好的联想。
这一差异其实反映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区别:西方社会非常看重个人利益,大多数人往往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人则更崇尚无私奉献,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相比于西方社会所重视的个性,中国人更倾向于中庸,中国俗语“枪打出头鸟”也印证了这一事实。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飞蛾趋光性的描述,汉语是“飞蛾扑火”,英语是“like a moth to a flame”。在汉语中“飞蛾扑火”用来比喻自取灭亡,而在英语中“like a moth to a flame”的意思是“(对人或物)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差异:同一种现象在不同民族的人们眼里居然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
又如,东亚社会有极其精细的社会分级系统,对姻亲、血亲、直系、旁系、长幼都区分得非常清楚,因此反映到语言上便有了“婶婶”“姑妈”“大舅”“小姨”这些庞杂的亲戚概念;而欧美对血亲和姻亲的区分没有这么讲究,因此英语词汇中对于亲戚的区分也就没有那么明显,统一用"uncle"和"aunt"概括。如果你没有学过英语,那么你会很难意识到其中的文化差异。
▌ 最后
学习一门外语,最起码可以让我们掌握一门语言工具。而它更高境界的好处在于——通过外语学习,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来观察和思考世界,同时以一种更加中立的态度回头对比和审视自己的母语,从而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才是外语学习最大的乐趣,也是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一切正如王安石所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高山之上,自有山谷之人看不到的风景。说英语无用,那只是没有看到英语的用处罢了,并不代表没有,如果一味盲从“英语无用论”的观点,那又与井底之蛙有何区别?
以上,我是英语逆袭君。全平台同名,点赞,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