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回答出29的后面是30,那么就可以省略掉操作过程,直接把9放到30的后面,问孩子39的后面是多少~~~
有了这一系列具体直观的动手操作、观察,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去思考总结,孩子就能够理解连续数是怎么形成的了。这个时候如果再从一组数字中间去问孩子,大部分孩子都能在回忆“小数字卡上班”的操作过程中,回答出下一个数字是多少。(但家长一定要留给孩子回忆思考的时间)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去回忆,比如,问孩子64的后面是多少的时候,可以提示孩子:“你看,4已经在60后面上班了哦,4后面该谁上班了?”这样,孩子就能回忆出4后面是5去60后面上班了,所以64的后面是65。
这一整个过程,就是完整的孩子认识连续数的过程,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孩子自己在参与摆放、操作和思考,所以这个过程就能被孩子自己充分的理解吸收,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知识。
说了这么多,看上去好像很复杂~~~~要知道,但凡用文字表示出来的,就是抽象的符号,抽象的符号总是让人难以直观的理解。
但真的和孩子一起动手去做一遍,其实是很简单而有趣的,既让孩子参与了数学游戏,又和孩子一起度过了一段亲子互动时光,多好?
蒙特梭利曾说过:我听到的,我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的,我能记住;我做过的,我才会真正明白。
「What I hear I forget, what I see I remember, what I do I understand.」
在中文里,也有同样的话,荀子《儒效篇》里有说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这个工作,适合四岁左右的孩子。而且今天说到的这一整套工作内容,平时都是分成三次带给孩子的哦!
(5-7岁的孩子专注力时间大致在10-15分钟左右,可想而知4岁左右的孩子专注力时间会更短,当然专注力时间是由孩子个性、理解水平以及引导者是否了解孩子的兴趣点等多种因素所影响的)
每个孩子的数学敏感度不一样,所以家长不需要急于让孩子一定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就当成是游戏,抱一颗平常心和孩子一起玩。我们相信,只要为孩子提供了环境,孩子一定会有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