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因素
孩子语言能力包括其他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大脑运动皮层的良好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宝宝神经通路的联结不良,就会影响语言系统的发展,进而影响宝宝多方面的发展,甚至出现“社交退缩”等情况。
而宝宝神经因素发育,需要来自外界的大量刺激,包括触觉、视知觉、听觉、前庭系统、本体体统等等。刺激不足,就会导致孩子“感觉匮乏”,进而影响孩子语言及其他能力。
2.儿化语因素
儿化语因素也叫妈妈语因素,妈妈在跟宝宝说话时,会不自觉进入一种模仿宝宝说话的状态,故意调高音量和音调,用夸张、抑扬顿挫等方式吸引宝宝注意力,还会试图用叠词等方式和宝宝实现共鸣,一句话会经常重复,这些都属于孩子周围的儿化语因素,对宝宝掌握母语提供帮助。
当然,妈妈语到了一定阶段如果继续使用,反而会对宝宝的语言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当孩子不断发育,儿化语不能为他提供更好的学习内容,就会耽误孩子的继续发展,让孩子错过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3.社会交往因素
随着宝宝生活场景的开拓,他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和更多的人交流,这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刺激。
语言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孩子周围有密集的交流场景,有比较好的语言环境,那么他就有机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如果家里有人非常喜欢说话,经常对着宝宝讲,并且词汇量比较丰富,经常使用长句、复杂句,或者家里两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孩子就可以得到熏陶,如果家里人不喜欢说话,宝宝听得少,说的机会也少,语言的发展就会比较缓慢。
明确了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就知道,多带宝宝接触新鲜事物,多和宝宝说话、引导宝宝自己说话等,都是培养宝宝语言能力的方向。
不过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你拿着火腿肠吸引宝宝,问宝宝这是什么,说对了才能吃,但宝宝就是不开口,然后哭给你看,最后只能妥协;比如你也不知道能和宝宝说什么,怎样让宝宝对你说的东西感兴趣;再比如孩子发音不清楚,如何在不引起孩子反感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做练习?
接下来就解决一下这几个问题。
1.多示范,少命令,营造开口环境
宝宝两岁多不喜欢说话,有很多原因,假如在父母引导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愿意说,很可能爸爸妈妈整天变着法儿逗孩子说话,孩子出现逆反情绪。
这时候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见多说话。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多示范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模仿兴趣,比如对着动画片里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评价,或者看见一个东西后用语言表达你的惊叹,还可以和宝爸在孩子旁边多说话,多交流,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
2.拓展自己的词汇量
经过1-2岁和宝宝交流使用儿化语这个阶段,很多宝妈宝爸的词汇量也出现了退化,而且除了日常生活用语,想不到可以和宝宝聊什么。
那么,可以和宝宝一起看绘本,和宝宝一起看动画片,带宝宝去特定的场所比如动物园植物园等等,这些都可以给大人提供联想。在跟孩子解释交流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缺的知识一个特定的提示,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3.对孩子的语音不必过分纠正
两岁左右的宝宝说话不清是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口腔控制能力的提升,以及孩子听力的提升,模仿能力的提升,他才能对一些复杂的音节更好的驾驭。
而且语言早起学习是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练习的,孩子开始叫“爸爸”可能会叫成"papa”,说“老虎”可能会说成“脑斧”,不必担心他一直错下去,而且这样也非常可爱不是吗?
之所以强调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因为语言和一切都分不开。孩子语言的发展不仅代表着说话能力,还和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很多能力相关。在宝宝2岁到3岁的语言发展黄金阶段,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