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就是我能够理解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有感同深身的感触,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积极关系的桥梁。 同样,当孩子遇到被欺负的情形,有了负面的情绪,我们是否能先放下对这件事本身对错的评判,先让孩子的情绪感受得到家人的理解。 那在孩子被欺负或者被抢了玩具,我们可以怎样共情呢? 比如在别的孩子抢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孩子嚎啕大哭时,我们可以抱着孩子等待孩子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后,跟孩子这样沟通。 宝宝,刚才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你感觉非常生气和愤怒对么? 妈妈很理解你,如果妈妈非常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抢走,妈妈同样也会非常生气和难过。 你有这样的情绪和感受妈妈觉得是很正常的。 等你平静一些之后,妈妈愿意跟你一起面对,帮助你一起找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孩子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家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这样即使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有发自内心的力量去解决。 04. 积极倾听,启发式提问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了,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公共社交场所发生了冲突或者所谓被人欺负的现象,我们接纳孩子感受后,下一步就需要建立积极的倾听。 这个倾听,是不带大人主观色彩地对这件事情加以推测,尽量减少大人提供的主观判断结论信息。 之前网上有个新闻说到,一个妈妈看到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手上受了点伤,非常动怒。 就问孩子:“是不是小朋友打你了!”或者问,“是不是你在幼儿园惹事了!” 打你或者惹事,就是加入了大人的主观评判,这会让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误认为这个推断的结论等同于事实,就会说“是,别人打我”。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宝贝我注意到你手上有个小伤口,或者我注意到刚才你哭了委屈了,发生了什么? 你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你的做法是怎样的? 你觉得这样做,是否有助于你解决问题? 比如用在幼儿园回家有些情绪这件事,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孩子更能愿意也会更客观的还原事实的经过和自己对整件事情的思考判断。 而不是被大人诱导之后,将大人主观臆断的结论当做客观事实本身。 最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探讨解决问题的更优方式或者其它方式。 有次幼儿园放学我去接小诺,我注意到她头上有沙子。 我没有上去直接评判这件事,而是等待她自己愿意后主动跟我分享。 她说:“妈妈,今天有个小朋友把沙子弄到我头上。“ 我说:“哦哦,我也注意到了,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小诺说:“我感觉很不舒服。” 我说:“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小诺说:“我告诉他,请你不要把沙子弄到我头上,这样会让我很不舒服。 ” 我说:“嗯,这是一个好办法~后来有用么?” 小诺说:“嗯,后来他就不这样做了。” 我说:“嗯,我们是否还可以想到一些其它的方法,如果遇到类似问题~” 小诺说:“我也可以稍微离小朋友远一点点,这样他扬起沙子就不会弄到我。” 我说:“嗯是的,谢谢你想出了不错的办法,学会了自我保护。” 这个过程,非常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05. 永远不要教孩子暴力解决问题 众所关注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的原因,就是乘客因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至车辆失控所致。事故发生时,这段路是在修路,该女乘客要下车的站点无法下车。 司机已经提前告知乘客,而该女乘客没有注意到这个通知,等公交车开过了才知道自己没下车,便与司机开始理论,最后竟然先动手打正在开车的司机,司机用右手格挡,一瞬间将车向左打方向盘,并撞上迎面驶来的一辆红色小轿车,公交车直坠江中。 原因公布之后,网络上一片唏嘘:一场只因坐过站的区区小事,竟演变为酿成15条人命的惨案!代价太过沉重,教训极为深刻。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在这起案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