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共同育儿的关系中往往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为祖辈和父辈的育儿观点不同,所以常常在育儿问题上形成歧见。这是因为父母亲与祖辈所长成的地区文化环境并不相同,祖辈深受农业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其相对落后的育儿观念。
祖辈的育儿观念因循守旧且难以更新,过去的老经验、老观点还是占主导地位。如在教育儿童方面,祖辈的观点仍是“棍棒底下出人才”;在吃什么的问题上,“让孩子吃米饭、面条这类主食最好”,反对给孩子吃辅食或保健品;在穿衣方面,“让孩子穿以前哥哥姐姐留下来的衣服就行了”,“孩子长得快,衣服不用买那么好,过一年就穿不上了”等等。
现代家庭儿童数量普遍较少,家庭内部对儿童的喜爱和重视程度都较高,加之祖辈的隔代补偿心理和代管状态,所以“重养轻管”心理相对较重。但是父母对养育儿童的要求往往并不是如此,父辈育儿更多是追求精细化育儿。
精细化一词就体现了育儿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强调育儿需要专业的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知识并且又具有差异性和个体性,要根据孩子个体的情况而进行调整,这也就意味着育儿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不能再按经验行事。这就导致了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矛盾冲突,父辈认为祖辈的观念落后已经无法承担养育第三代的任务;祖辈则认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认可。
除此之外,在祖辈的观念中他们对于现代育儿观念其实并不完全认同,他们固有的观点认为“你们都是我随便养大的,不也照样好好的”、“孩子哪有那么金贵”等等。其实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他们的育儿观都存在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
无论看护人是谁,都应该树立科学化和个性化的育儿观念,要让育儿回归到心灵的呼唤。家庭经济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与家长文化程度,二者对育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经济水平限制了家庭的物质条件,家长文化程度则影响着他们对儿童的认识及对科学育儿的需求。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家长所获取到的育儿信息就越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快;文化水平越高的家长对于育儿的认识也就越趋近科学。将这两种因素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这二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高,其职业可能会相对较好,家庭收入相对较高,这部分儿童家长获得相关育儿知识的途径更多,其育儿观也相对较科学。
文化程度较低和家庭月收入较低的儿童家长欠缺科学育儿知识同时也难以获得正确的育儿知识和信息,育儿观不能及时更新,育儿行为也较消极。
因此,根据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说明教养人的文化教育水准和家庭经济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父母的早期教育观点和做法。
新媒体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量冲击着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重要途径。网络不仅给现代父母育儿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还影响着他们的育儿理念、育儿手段、购买决策以及交流圈子。
但是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对家长育儿的影响必然是双面的。新媒体对家长育儿的正面支持体现在其为家长提供了大量的育儿信息。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传播便捷、使用免费、交互性强等特点。
家长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微信、微博、问答平台等随时随地获取育儿信息。以儿童打疫苗为例,大部分的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都是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得疫苗接种相关信息的。除了直接影响家长外,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影响幼儿园来促进家园共育,家园之间共享育儿资源,共同养育幼儿。
新媒体对家长育儿的负面影响也极为显著。尤佳从传播学的视角进入,通过对媒体传播特点进行深度剖析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家长的“育儿焦虑”。新媒体将某一小部分群体放大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