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收入高吗,记者能挣多少钱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14 12:35:55

“20万元年薪招聘15名评论员”“单篇稿酬2000—10000元征集评论稿件”。


近日,重庆日报高薪招评论员、“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高稿酬征稿的消息,引发新闻业界学界广泛关注。


重庆日报这一举措,既反映了下大力气做好新闻评论的决心,也折射出评论人才欠缺的问题。


评论员“人才荒”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

记者收入高吗,记者能挣多少钱(1)

高底薪、高稿费背后的决心与窘境

一次招聘15人,算不上新闻。但是一次招聘15名评论员,绝对算。


据了解,一些省级党报专职评论员人数维持在7—9人之间。某中央党报的评论员规模也在20人出头。因此,重庆日报新招15名评论员,再加上现有的,队伍规模可谓庞大。


此外,在媒体经营艰难的大环境下,重庆日报开出20万元起年薪价码招评论员,并愿花2000—10000元给“外脑”开稿酬,不可不谓大手笔。

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南方 客户端编委丁建庭讲道,众声喧哗中需要有主流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主流价值的“主心骨”,在舆论场中发出更多好声音,不仅重庆日报需要,也代表着党报评论的一个趋势。


“评论的投入产出比是所有媒体产品当中最有效率的。”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高级记者、钱江晚报原评论部主任李晓鹏算了一笔账——15名评论员,每人按照20万年薪算,总计只需300万元,投入并不算高。


“但只要操作得当、选题精准、尺度拿捏到位,评论员的产出却可以给媒体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真正重视评论的媒体,都具有远见卓识,看到了评论产品对于媒体发展的战略地位。”李晓鹏讲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新闻评论是引导舆论的有效工具。全媒体时代,面对多元复杂的舆论场,需要主流媒体通过评论及时发声,有效引导思想争鸣,并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传播主流价值观。


但与主流媒体加强评论建设的需求相比,评论人才不足的短板就愈加凸显。高薪招募评论员、高稿酬征集优质稿件的背后,正反映了媒体缺乏评论员的窘境。


向某直辖市、西北某省党报评论部负责人询问评论人才队伍现状时,“缺好的评论员”是他们共同的回复。


四川日报全媒评论理论中心主任胡彦殊表示,当前,各地读者对优质的观点类文章、产品需求不断增大,而供给没能完全跟上需求步伐显得相对不足,背后是优秀评论人才的相对不足。


据丁建庭透露,目前,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共有11人,整体人员结构比较年轻,比较有活力、有想法。但从需求和发展来看,还有进一步充实和提升的空间,特别是既能写好报纸评论又能写好(说好)新媒体评论的“全媒体评论员”还不够多。

记者收入高吗,记者能挣多少钱(2)

评论“人才荒”原因几何?

评论“人才荒”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行业背景。

1、评论写作要求高、难度大,合格、优秀评论员稀缺

评论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也是衡量一个媒体引导力的标尺,这也决定了评论写作要求高、难度大,因此能达标的本来就少,优秀的评论员更少。


在胡彦殊看来,评论的难度大体现在:


新闻评论评点、分析各类社会现象、问题,能写得出来,知识储备要丰富;


评论输出观点,需要逻辑自洽、论证有力,必须思维能力强;


评论需要用简练的表达阐述清晰的观点,文字功底要好;


在主流媒体,评论是代表主流价值观,具有公共性,不能是情绪化表达,需要有较强的分寸感。

李晓鹏认为,评论员要求高,要成为通才,兴趣爱好广泛,对社会生活充满好奇和敏锐的观察力。但有的评论员往往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范畴,不愿意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越写越小,路越走越窄,格局始终做不大,导致成长空间有限,无法适应复杂多元网络舆论环境,难以写出优秀的评论作品。

2、一些媒体评论员薪资待遇相对不高

“一篇千余字的评论稿费仅有一两百元,吸引不了优秀的评论稿件。”中部某省级党报评论部的负责人大倒苦水。

另一位某省级党报评论员也表示,其所在报社,虽然评论员的基本工资比记者要高。但是记者收入更多元,最终算下来,记者收入要比评论员高一大截。
评论员收入相对偏低,是普遍的行业问题。重庆日报响亮地提出20万元起年薪“挖人”,也是希望用较高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的评论人才。

3、评论工作单调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记者跑条线,可以出去采访,接触更多的人,参加各种活动,既能增长见识,又能积累人脉,工作内容丰富、热闹、有趣。而评论员更多的是坐冷板凳、闭门造车——收集信息、思考、写作,工作更单调,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4、一些媒体对评论不够重视

评论员队伍的稳定及素质提升,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一家媒体是否重视新闻评论、是否在媒体整体发展框架中给新闻评论足够空间,直接相关。

李晓鹏也谈道,有的媒体领导觉得评论很难驾驭,明知道重要,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将评论作为主打产品来打造,导致评论员队伍长期得不到充实维护,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有研究文章也指出,因为对评论存在认识误区,比如认为评论受众面窄、关注人少,难以产生流量与效益;有的媒体甚至对评论版面、评论栏目一压再压,甚至撤掉评论部,出现了“弃评论”的做法。

记者收入高吗,记者能挣多少钱(3)

缺评论人才,怎么办?

优厚薪资招聘评论员,不失为解决评论人才稀缺的有效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具有这样的财力和决心。


李晓鹏分析,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人才队伍建设与媒体市场对评论产品的需求之间构成很大的矛盾。市面上很多优秀的评论人才,大多数都已经是”名花有主“,也都是各家媒体的”当家花旦“,轻易不会跳槽,这就导致可选择余地极小。


那么,该如何解决评论人才缺乏的问题?

1、提高收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稿费不高、计稿酬方式单一、优稿奖励不足……这些问题不仅难以吸引优秀的评论人才,也会挫伤评论写作的积极性。


评论员需要对评论话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由于评论稿费太低,很多专业的跑口记者根本不愿意写,而评论部的记者又写不了专业话题的评论。好好的话题写不了,只能干着急。


胡彦殊谈道,目前,很多媒体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向评论作品倾斜稿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应该持续探索建立更加系统、科学,更加契合评论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的考核方式,不断提高评论员的综合收入。


除了提高待遇,丁建庭还补充了一点——要为评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他认为,平台既是评论员发声的渠道,也是个人成长的舞台,在一个有传播力、有发展前景的平台上,干提供观点引领、体现个人价值的事,可以吸引志同道合者。

2、充实评论人才队伍

目前来看,媒体较为现实的办法,还是从本报编辑、记者队伍中去发现和培养评论员。这离不开媒体决策者对新闻评论有足够的重视,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支持,让评论员能坐得住、走得远。


据了解,2022年,甘肃武威市融媒体中心提出了建立“专职评论员 骨干评论员 特约评论员”三支评论员队伍,充实评论人才。


其具体做法是,以市融媒体中心评论部主任和专职时评记者作为专职评论员,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作为骨干评论员,加强岗位练兵,为市融媒体中心内部培养储备一批评论员队伍;在市县区委宣传部、政研室、党校、高校、县区融媒体中心等,选聘特约评论员,广泛征稿。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认为,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评论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亟须一批复合型的评论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分散在各地,需要通过征稿的方式逐渐发现优秀的评论人才。重庆日报尊重评论作者的著作权,通过大幅度提高稿酬,鼓励更多评论作者提高评论质量,这种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性。

3、加强评论人才的培训、培养

胡彦殊建议,评论员业务能力要求高,媒体应加强对评论员的综合培训。不仅仅是培训写作能力、技巧,还要注重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文化修养、思维能力,以及新媒体表达能力训练,全面提升评论员在互联网时代正确、有效发声,引导舆论的能力。


“优秀评论员是在一篇篇文章中磨炼出来的。”在丁建庭看来,媒体既要创设条件让评论员静心思考、安心创作,也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新闻现场,往评论记者的方向发展,写出接地气、有深度的文章来。


“大学新闻专业理应成为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后备军和资源库,理应源源不断为媒体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但却很难做到。”李晓鹏道出了原因,一些新传院校重科研轻教学、有实践经验的业务师资缺乏等问题导致新闻学界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脱节,这也间接导致了业界评论人才缺乏。


因此,促进学界、业界融合,新闻传播院校加强评论人才培养力度也是解决评论“人才荒”的重要手段。

记者收入高吗,记者能挣多少钱(4)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熊静怡

责编:魏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