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变化,读研乃至读博正在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硕博培养过程与本科的基础专业教育截然不同,往往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进入硕博尤其是博士大门后,发现自己特别难以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节奏。
网上看到有位正值博一的直博生吐槽了三点:课程居多,学习压力大;每周PPT汇报文献阅读感想,科研压力沉重;学习与科研之下,几乎没有了个人时间,很郁闷。
落差对这位直博生而言,本科四年与直博五年(有的可能六七年)不仅仅是年限的区别,更是学习思维、内容含量以及学习强度的差异。一个人要形成一种简单的习惯可能需要至少30天,但是本科生要完全适应博士生的节奏,少了说半年,多了甚至一两年都说不定——退博转硕甚至退学的大有人在,每年这样的案例哪个学校都有,清北也不例外。这与学校没太大关系,更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
课程-科研的双重“焦虑”本科四年的课程总学分接近200,分成四年来学习,平均下来一个学年也得30~50个学分左右。相比而言,直博生或者长学制的总学分一般不超过50个学分,需要一年来完成学习——有的跨专业转博(直接从硕士转到另一个专业的博士)的同学,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补上该专业所有的博士规定课程,这种是真的难,毕竟是从头开始学习,对科研时间也会形成更为强大的挤压。但总体来说,本科生是可以适应这种课程节奏的。
那么为什么题中的直博生仍然觉得焦虑呢,因为读博期间课程学习是小头,科研工作是大头。
本科比较纯粹,那四年有机会进入学院教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估计是极少数。没有参与过科研活动,很难直接适应科研的强度——科研不仅是看论文,论文是把钥匙,有时候一把钥匙(一篇关键性论文中的关键想法)就能打开很多门(发表SCI论文)。题主现在紧迫于没有时间看论文,从过来人的角度来看,是着相了。
博导安排每周做PPT并汇报,十个博导里面至少有一半以上会这么做。这种规定长期来看是希望博士生形成一种稳定的科研输出,做PPT的过程也是在过滤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更本质上也是激发科研思维的过程——当然,总有那种谷歌简单翻译一下,原样复制粘贴的同学——就是敷衍忽悠。如果你不是直博生而是长学制,感觉你应该就不会这么焦虑——长学制是一年半的硕士缓冲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初期的学术训练以及足够的反悔空间。
另一方面,博士焦虑的本质无外乎两点,一是多久能毕业,二是毕业时能不能有足够的SCI论文。毕业这个问题,据我亲身见闻,直博生六七年无法毕业的也大有人在,而经过了硕士三年后考博上来的博士三年毕业的也有。不要因为直博生这一身份,就给自己自设毕业年限,这样凭空而来的压力就成了你赌博的第一块绊脚石——虽然很多人认为有压力就有动力——这也没错,很多人就是这样秃头的。第二点,科研成果这个东西,当然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以及天赋,但更重要的是科研方向的选择——传统方向就是比新兴前沿方向差,这个差不仅指成果少,也指毕业就业前景不行。
耐心你可能觉得这俩字是废话。
读博下来,我觉得这俩字反正最实在。你现在需要做的是适应目前的节奏,适应之后,这都不算什么。要是不信,你博一结束的时候再反刍一下你现在的心情。
其次,阅读文献与做PPT根本不冲突。很多人读文献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做PPT过程中反而是“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你可以去了解你周围的博士,有多少博士看文献的过程中深究过论文中的各种方法、思路以及结果,而PPT使你不得不去这样做,要不然你拿什么汇报,又怎么讲感想和心得。简而言之,这是基本功。我认识的博士同届,有的确实不需要做PPT,他们是写WORD周报,一周不少于两篇文献——文献也不是随便找,是要求从文献中获得能落地的具体想法。恕我直言,这比PPT汇报难度高了不是一点。
第三点,博一时候,如果导师没有特别明确你必须要做的方向,对你来说可能是好事,你有充足的时间来发掘出能结合你兴趣和课题组大方向的专属研究方向。国内读博,很多时候是你必须要做指定的方向。也有少部分导师希望你在第一年的时候“慢慢看”,通过文献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做出新成果。这种情况,对你,对导师是双赢,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因为当你苦心思考的时候,你的同学可能正享受导师送到嘴边的香喷喷的饭菜——他只需要动嘴吃就行了,而你多了一个摘菜做饭的步骤。有利有弊吧。
最后啊,还是建议你早日适应。时间不够用的话,晚上晚睡若干小时。
有时候掉点头发,是不得不(表情/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