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过度使用手机已经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除了对身体的伤害,长期沉迷手机,还有可能让孩子们“垃圾快乐”成瘾,沉迷这种“奶头快乐”不可自拔。
之前有一则“学生上网课”的真实状态上了热搜。
只有不到20%的在学习状态,80%左右的孩子是在聊天吐槽,打游戏和半睡半醒状态。
他们的心智和精神状态已经很难集中,更不要说能认真学习多久了。
沉迷手机对孩子意识的消磨和精神的分解,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就会成为孩子未来道路上的坑。
孩子沉迷游戏
不只是孩子的问题
我们说,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然而,孩子们所处的周遭环境——其他小朋友都有手机、老师会把作业发到学生群里等等,让手机不得不成为了必备品。家长的各种“忙”,也让手机成了他们最好的“脱身”工具。
据国内首份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调查:
3~6岁的孩子中,手机接触率已经高达91%;而小学9~10岁的孩子,他们对手机的使用已经和成人差不多。
如果说手机是亲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孩子们沉迷、甚至上瘾的根源?
手机游戏中的上瘾机制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要知道这些网络产品背后的“专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做调研,可以说比我们父母都更了解孩子的喜好。
而除此之外,它还会让孩子瞬间变身大英雄,给孩子非常及时的成就和奖励,让他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乐趣。
而这些,都是它在父母这儿最渴望得到,却很难得到的感受。
樊登曾讲过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斥责孩子,“你只要不玩手机,学习就能搞上去!”“你就是玩手机太多了,学习才不好的!”
结果这些孩子反而会更疯狂地玩手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斥责,反而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孩子会更想逃避,他会特别害怕如果我不玩手机还是达不到父母的期待,那我就完了。
外面有父母的压力,内心有无助的恐慌,除了游戏,孩子似乎没有选择。
更别说,有多少家长在禁止孩子玩手机的时候,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
前年有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件,宁波14岁的小孟,他在被父母阻止玩手机后,连砍自己6刀,刀刀见骨。
而接诊的医生在早上查房时发现,病房内的家长也几乎都在低头玩手机。
家长都机不离手,孩子怎么会愿意放手?
一位把孩子送进戒除网瘾治疗机构的妈妈,后悔地说:
小时候,他是最不喜欢我看手机的,每次看我一拿手机都生气地给我抢掉,可我忙的很,就把ipad给了孩子。没想到现在,却让孩子对手机游戏上了瘾。
没错,从开始的反对到产生好奇,再到沉迷,
与其说是游戏把孩子吸引走了,不如说,是我们把孩子推给了游戏。
有远见的父母
懂得引导孩子玩游戏
- 有节制的引导远比封*更重要
很多父母会在是否要没收孩子的智能手机上游移不定。
眼下有爸爸妈妈紧密盯防,未来有一天他需要住宿,或上了大学,会不会陷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放纵中?
那么,怎么管理手机才不会让未来失控呢?答案是,有节制的引导远比封*更重要。
当我们和孩子陷入手机争夺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站在了孩子们的对立面,
孩子会自然地把我们的“苦口婆心”当作“不讲理的管制”,越不让玩,就越想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在《天天向上》中,黄觉家的哥哥小核桃有自己的专属手机,妹妹小枣也有ipad。
难道她们就不担心孩子无法自控吗?
对此,妈妈麦子说:如果不加控制反而不会激发他们强烈的的*,谁也做不到永远不让孩子一直不接触网络,而且通过网络拓展知识面也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