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只要是人,必然都带有不可控的因素。孩子的这些不可控,正是为将来他们走向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做准备。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管控孩子,而是要从大方向去思考和把握:究竟什么样的管教才是真正对孩子长期成长有利的。
并非你为孩子负责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看你的负责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并非你给孩子的陪伴越多越好,而在于你的陪伴,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那些焦虑的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看孩子一万个不顺眼。他们用指手画脚和挑剔指责,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
我是负责的家长,你是糟糕的孩子;
我是无比正确的家长,你是一无是处的孩子;
我是勤奋的家长,你是怠惰的孩子;
我是无所不能的家长,你是无能的孩子。
当我们把内心满满的挫败感,一股脑儿地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得到的就是一个“做什么都不对”的孩子。
在我们心中,孩子唯一做对的只有一种情况:听你的话,受你的控制,按照你要求与期待的方式活着。
我们可以通过管教来抑制孩子在诸如罪恶、贪婪、黑暗、消极等这些方向上发展的可能性,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局限性去给孩子设限,让孩子的人生只剩下了“按照我们设计好的特定模式而活着”这一种可能。
有的家长说:
升学压力太大了,家长焦虑,孩子却不知后果的严重性,亲生的哪能真不管呢?放手,说的容易,放还是不放,后果最终还都是家长来一起承担!
事实上,许多父母小时候对孩子的各种包办和控制,看起来像是在为孩子负责,但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最终的结果往往只会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这些孩子长大后,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活在迷茫中。
这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瞬息万变,父母的许多理念与经验都在失效,思维方式也越来越难以跟上变化。
曾奇峰说,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无异于是在*死孩子的生命。
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决定,你都不让他做。小学替他选好,大学不让他决定,媳妇帮他挑好,房子为他选好,工作也为他安排好。到他35岁那年,遭遇职业巨变危机,你却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这时他的试错成本将变得非常大,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令他从此一蹶不振。
与其如此,不如在小时候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负责。用小的试错成本,换来孩子长大后对自己清晰的定位与认知,让他更好地活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里。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都是要走向分离。我们所做的事,就是让孩子在将来离开我们之后,能够很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