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南瓜饼的制作方法步骤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5-23 15:14:08

​​在四川南充诸多市级非遗项目中,源于顺庆区李家镇高家沟村的李氏古琴无疑是幸运的。其传承人,现年55岁的李军伟在扬州、西安和南充均有自己的工作室。纯手工的古琴售价不菲,让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能以体面的方式展示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韵律、独特的灵魂。

古琴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南瓜饼的制作方法步骤(1)

李军伟查看琴胚。梁洪源 摄

上百道工序 打磨一把好琴

李军伟老家的古琴工作室位于高家沟村的山梁下,背靠青山,门朝田野,共四排三间。左边一间是仓库,右边一间是住房,正中一间是展示厅。展示厅内,摆放着20余张古琴。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就是在这里,李军伟曾为申报非遗的顺庆区文化馆非遗办负责人弹奏《秋风词》,铮铮的琴音、悠悠的歌声飘出板房,萦绕在绿竹翠柏间。

4月20日,记者了解到,李军伟的曾祖父李崇真、祖父李德友、父亲李化明都能制琴、弹琴,传承到李军伟的儿子李奎,可谓一家五代人都是斫琴师。

古琴的传统制作十分复杂,制木胚、髹漆、装配等,至少可以概括为十几个步骤、包含百余道工序,足以说明每一张传统手工古琴来之不易。

制作古琴的第一步便是选材,“良工不如良材。”李军伟说,李氏制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即木质要轻、木材要松透、要有脆性、打磨后要光滑。泡桐、青桐、杉木等木质松软、纹理自然的木材均可制琴,太硬的料制琴后没有弹性,不利于振动,发音效果差。不同材质制成的古琴,发音自然有较大差别,或清亮、或浑厚、或清润、或凝重,一琴一音,可满足各人爱好,这也是古琴的一大特色。

接下来便是塑外观、挖槽腹、裱布、上灰胎、装琴徽、髹漆、装雁足、安琴弦,最后一步调音。李军伟介绍,李氏制古琴上灰胎所用的腻子特别考究,用鹿角捣制而成。先将鹿角在石臼中捣成细小的粉末,然后用细眼罗筛除去粗粒。这个过程李军伟称之为“捣霜”“筛霜”。筛过的鹿霜再勾兑生漆,搅拌成泥,刮在整个琴身上。每一道工序都要保持灰胎厚薄均匀,而且经过反复阴干、打磨、补灰,因为灰胎干后非常坚硬,打磨很费劲,需要非常细致和较长的制作周期。

经过十三道大步骤,上百道工序后,一张好的古琴才会带着斫琴师独有的印记出炉。

怀揣技艺闯市场 创办三个工作坊

在李军伟的印象中,李氏制古琴传承了伏羲式古琴的技艺,在四川境内非常有名。李氏先人曾身背古琴出剑阁、过汉中,卖琴于西安;也曾沿水路下重庆、走汉口到江浙。

“做琴应当如做人。”李军伟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之艺,琴排在了首位,对于李氏古琴的制作,李氏一族历来严格遵循传统手拓工艺。

李军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琴,耳濡目染,制琴工艺和家族文化早已烙印在心,不管古琴行情如何,仍坚守制琴。  李军伟记得他小时候,父亲仍然在劳动之余一边制琴,一边凭记忆重新描绘制琴的流程。那时古琴没有市场,父亲就把制好的古琴送给李家镇川剧团懂琴的演员,甚至送给村里的小孩当发声玩具耍。

上世纪80年代,李军伟一直在李家镇川剧团工作,专职司鼓。川剧团解散后,他又成为镇文化站的文化骨干。到1990年初,李军伟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先后去过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在家私厂当漆工。2001年,李军伟只身来到苏州的古琴制作公司,因为对古琴制作驾轻就熟,他去苏州不到一个月就当上了“高管”,专门带刚进厂的学徒。

“弹琴的人少,了解古琴的人也少,2008年以前,古琴市场十分低迷,我们打工的也挣不了几个钱。”李军伟介绍,古琴蜚声海内外得益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幕式上有一个弹奏古琴的场景,这张古琴是“师旷式”,由王鹏先生仿唐琴“太古遗音”所斫,所弹曲目也叫《太古遗音》,是专门为奥运会开幕式创作的,由陈雷激先生弹奏。千年古琴配合巨幅中国书画卷轴,向世人呈现出古老的中国文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琴师对古琴的极大关注,随后的古琴市场逐渐升温。

2009年,李军伟辞去工作,离开苏州,到扬州办起了古琴制作坊。2014年底,李军伟把扬州的制琴坊交给儿子打理,在老家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古琴制作坊。厂房建成后,跟随李军伟在外打拼多年的几个乡友也随即回来帮忙。2016年,李军伟在西安长安区的古琴工作室开业,主要从事精品古琴制作。

李军伟说,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祖传的手拓方式制琴,虽然工序繁、耗时长,但制成的古琴发音更准、音色更美、品质有保障,返修率低。

坚守祖传工艺 传承工匠精神

扎根市场,李氏古琴这朵非遗奇葩长势旺盛,其传承也避免了南充个别非遗项目因为难以找到传承人、市场萎缩面临消亡的危境。

李军伟的儿子李奎子承父业,留守扬州的制琴坊,那里主要生产中端古琴,背靠苏杭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古琴培训机构为主要客户。“扬州的制琴坊生意特别好,每年要卖出近500张古琴,帮别人加工、维修的古琴近千张。制琴坊长年招募了10多名木工、漆工,全是跟他一起打拼多年的南充老乡。”李军伟说。

李奎继承的不仅是李军伟全套的古琴制作工艺,也包括这种精益求精的古老“匠人精神”。

“制琴是个细致活,掺不得半点假水,来不得半点马虎。”李奎说,制作古琴没有“将就”之说,尺寸大小须毫厘不差,扣合须严丝合缝,有些工序要反复做五六遍。

李军伟将李氏古琴的传统工艺和这种“匠人精神”集中在一张特别的古琴上,这张古琴不出售,作为一种家族精神进行传承。在选材和制作上,都是精益求精,有多人看上这张古琴,都被李军伟婉拒。

据说这张古琴选用的是上等的阴沉木,是十多年前李军伟在扬州采购制琴材料时无意中发现,可谓万中求一,其原材料为大叶楠木,埋藏于地底几百年,在缺氧、高压以及弱酸、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环境下,历经缓慢炭化而形成,颜色光鲜,细腻光滑,形成了古朴凝重、铜打铁铸般的效果。这张古琴制作的每一道细小工序,李奎都参与其中,并将其制作工艺以图文形式记录了下来。

李军伟的女儿李娅娇也继承了祖上衣钵,拜师于苏扬二州名家,学习古琴演奏。现在李军伟打算回乡,将扬州和西安的工作室都交给儿女打理。

回到老家后,李军伟除了照顾母亲一日三餐外,每天一有空就会和远在扬州的儿女“煲电话粥”,聊得最多的还是古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