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数据涵盖研究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类、本科能源动力类、专科新能源发电工程类、热能与发电工程类。
同时,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在职业通道上表现出以职务/职称晋升为导向的特点(图7)。随着职称的提高,晋升速度不断增加,并在副高级职称上达到最高值(80.3%),但职业天花板也使得正高级职称下的晋升速度出现下降现象。
注:数据涵盖研究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类、本科能源动力类、专科新能源发电工程类、热能与发电工程类。
总体来看,能源动力类的专业特性在给毕业生较广的就业领域的同时,也存在入行阶段薪酬低、晋升速度缓慢等情况。但随着工龄增长、机遇把握、自身选择的方向以及能源行业的变革,这一现状也许会因为能源动力专业人的深耕而发生变化。
04
能源动力类专业,未来社会需求如何?工资如何?
针对能源动力类与社会需求能否衔接这一问题,毕业3年内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从自身实际情况,给出了他们的投票结果(图8)。整体符合社会需求度达到94.8%,表示非常符合的比例接近总人数的一半。
能源与新能源发展并非是一个新的话题,从建国初期我国能源生产能力不足到现在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实现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发展,这一伟大实践成果在遏制甚至淘汰一些旧产能岗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催生新的就业创业空间和发展动能。
以新能源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行业新增人才需求在2019即出现一轮“井喷”,同比增长高达46.78%,2020年呈现继续增长状态,同比增长3.56%;就行业收入情况来看,自2018年起,新能源行业中高端人才平均年薪连续三年呈现显著增长,2018年为13.18万元,2019年13.86万元,2020年则达到14.37万元。
此外,教育部近期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利用3—5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可预见的是,在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目标的驱动下,能源动力类学科建设将得到质的发展,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将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人民日报,《书写新时代能源发展新篇章》
新华网,《百度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人工智能蝉联十大热搜专业第一 考生未来职业规划青睐高科技方向》
人民资讯,《碳达峰、碳中和受瞩目,猎聘:新能源人才需求连年增长》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西安交通大学,《2020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