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可以珍藏,那些关于童年的回忆,我想一一为你保留。那些玩闹的时刻,那个成长的瞬间,都可以透过影像来回忆。
但,比起第三方的记录,我更愿意从孩子们的画里,解读他们的成长密码,那是他们的视角、他们的世界,在画里,甚至可以窥视到孩子内心的秘密。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懂孩子的画作的,那些线条的涂鸦,看上去毫无意义。更多时候,我们喜欢的是那些近乎逼真的实物绘画。
但写实只是绘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评判标准。孩子的画,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在于其稚拙的童趣!
那些不合乎比例、透视,却合乎表达的需要。天真无邪,歪歪扭扭,粗粗细细,曲曲直直,这正是任何成人作品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三四岁的孩子,对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开始有意识的画具体事物。但由于认知和表现的局限,他们所画的画都很抽象——把表示脑袋的圆圈和表示手脚的长线拼凑起来,就感到这是一个活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个猫。
此时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足以将事物组织起来,画面里有许多闭合性的图形。因为缺少力量,线条都很轻柔,但同时控制力较弱,线条往往比较凌乱。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这时候,你在孩子的话中,就能找到许多生活的痕迹。
4-5岁的小朋友,这个时期,他们已经学会观察生活,画面的逻辑性有所增强,譬如春天的树叶,颜色多为黄绿交加。海水的颜色也由远到近有所变化。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色彩的运用上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画面的主体性也更加突出。
等孩子开始上学,生活面逐渐扩大,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力比幼儿时有所发展,画画中能逐步掌握物的基本形状,画面也比以前丰富。
处于5-6岁阶段的小朋友能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望见月亮,就想到月亮上去读书;看见星星爱眨眼,就想和星星打电话。画作充满了令人吃惊的想象。
而且,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感”,但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也不能表达出空间的立体。也无法认识事物的比例关系,画面充满“透明感”。但也正因此,他们得以任意幻想,使画面充满童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认识世界,在心理上渐渐褪去了儿童的天真。他们对过去画的东西已经不满足了,开始注重画面图案和纹饰的设计。画法也逐渐转向写实。
他们开始追求怎样在平面上,通过合理的空间透视关系,去描写接近于视觉真实的形象。不只形状、颜色上要求真实,而且初步有了立体、空间的感觉。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这样才保证了它的多元性与创造性。正确认识孩子的画作,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