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被活活打死,让我们认识到一点,哪怕遇到危险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旁边的大人也有可能不会伸出援手。所以在请求帮助时,必须要克服旁观者效应的弊端。
我们已经说过,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情况的危险程度不了解,二是责任不明确,那么我们要告诉孩子,在请求别人的帮助时,要指明这两点。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1. 明确告诉别人自己处于危险当中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判断问题时,大人也会出现大脑短路的情况。所以在需要帮助时,要明确的说出来。
- 比如很早之前,我在车上,看到一个女孩脸色苍白,就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自己低血糖,有点头晕。旁边的阿姨立刻递给她一块巧克力,让她吃下。
我也是那时才知道,如果低血糖持续时间太长,很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现在想想,那个孩子也真是心大。
所以当孩子遇到危险时,要大声告诉周围的人,“救命呀”,“抓小偷”,“有人贩子”等。如果因为周围的环境比较嘈杂,或者孩子的声音比较小,别人没有听到,那就可以故意搞破坏。
看看周围都有什么,如果有自行车,就故意推倒自行车;如果有其他东西就,打砸其他东西。不要怕破坏了别人的财物,自己的生命比这些东西都重要。
意制造一些大的动静,目的就是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并对伤害自己的人起到震慑作用。
2. 找一个具体的人寻求帮助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大人也怕会错意,大人也怕出力不讨好,帮错忙。所以在寻求帮助时,要找一个具体的求助对象。
- “叔叔,后面有一个人跟着我,你能帮我吗?”
- “阿姨,我找不到我妈妈了,你能帮我打一个电话吗?”
向具体的人去寻求帮助,他会觉得,自己身上责任重大,此时他的判断力也在线,没有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就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3. 帮别人降低帮助自己花费的成本
很多人都是喜欢助人为乐的,但是如果助人为乐的成本太高,甚至是危及自己的利益,恐怕很多人就会掂量一下,甚至放弃了。
所以孩子在求助时,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可以了,一定不能提过分的要求。
- 比如和家长走散了,没带手机,让别人帮忙打个电话是可以的,让别人把自己送回家就不太合适了。话说,也不安全啊。
另外,如果别人有所顾忌,还可以帮助别人打消顾忌。
- 比如,孩子不小心扭伤脚,动弹不得时,请求别人帮忙打120或送去医院,可以提前给对方录个免责声明,以免对方怕孩子的家人反咬一口,不愿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