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始于好奇”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周围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座神圣的宝库。如:有一次,一场大雨过后,幼儿在院子里发现一条又长又细的蚯蚓,幼儿纷纷围过来,有的说是蚯蚓,有的说是小蛇,围观的幼儿越来越多,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小动物发生了兴趣,他们迫切想弄明白这到底是啥,于是因为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所以我将它延伸为正式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蚯蚓。
利用区角活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1)自然角是幼儿园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窗口,他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天天观察、天天管理、动手记录、进行比较的场所。在自然角孩子们看见各种植物的生长过长。比如:土豆块里冒出了小芽,长出了叶子,结出了“小土豆”。萝卜的根须在水里长得像老爷爷的胡子一样长,而水上面的叶子也一天天长得茂盛。孩子们还可以亲自动手捕蝴蝶、捉蚂蚁、采集树叶,并将这些小巧的植物制成标本,他们会因为标本盒里多了一只昆虫而欢呼雀跃,因为洋葱又长出一片叶子而兴奋不已,也常常为鱼缸里死了一条鱼儿伤心掉泪。自然角的一切,成为孩子们心里最挂念的事,外人看来似乎很有趣、很可笑,而我却感觉这一切是那样的真切、温馨,最重要的是它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感,还使幼儿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
(2)科学去里我们投放了弹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试验用品、放大镜、万花筒等丰富的废旧材料我们让幼儿知道了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后,还注重让幼儿进行反复尝试,从而感知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示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所以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必须有利于他们的动手操作,从而吸引他们生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如:“什么东西不见了”我们就为幼儿提供了纸杯、盐、糖、筷子、热水等不同材料。我们先介绍四种准备放在水里的物品,然后向幼儿讲解纸杯、筷子、水如何使用,最后说出目的,让幼儿分别将各种材料放入杯中试试,比比哪种物品更易被水溶解,哪些物品不溶于水,使幼儿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经历发现、变化的过程。我们还在区角种选择,幼儿感兴趣、操作性强的内容,激发幼儿的探索愿望和好奇心。如:我们设计了“水”系列的科学游戏,水是幼儿日常接触最多的事物,从“水是怎样的”“水怎么了”到“冰块到哪里去了”“什么东西不见了”等,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水的特性“会溶解某些物品,水会变成冰,冰会变水,由浅入深。”再如:鸡蛋是幼儿熟悉的食物,因此我们利用开展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圆的特点,活动时我们准备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实践中感知让鸡蛋又快又稳的站立方法,充分调动幼儿认知、探索,发现其中蕴含科学原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生活的每个小环节都蕴含着多种科学知识,所以对于孩子的科学教育,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为什么”,和他们共同努力寻求答案,获取知识。记得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蜓都飞的低,他们就互相讨论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蜻蜓?”“它们为什么飞得这么低”?这些幼儿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蜓低飞和天气的关系。还有一次,早晨的雾特别大,有些孩子把雾称为烟,我及时地进行了纠正,告诉幼儿雾的形成过程,但幼儿并未完全理解,我又通过实验让幼儿掌握了这一现象的形成。
集体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育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例如:有一次在“采鸡蛋”的活动中,当老师慢慢跨上用4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的惊叫起来:“不能采鸡蛋会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此时幼儿的兴趣激发起来。接着老师又拎起两桶水,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仍没有碎时,一齐鼓起掌来了,说:“老师会气功。”这时老师却神秘的说:“老师不会气功,秘密在这里。”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地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
运用大自然,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关心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运用大自然,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践性、直观性,丰富了孩子的直接经验,使他们身临其境,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指示。我们生活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田野里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到树林里去采集树种;到河边观察游来游去的小鱼。让幼儿在大自然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感觉四季的不同,并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其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