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音符的画法
黑豆称为符头,短竖线称为符杆,波浪线称为符尾,符头和符尾分别画在符杆的上下两端。可以符头在上符尾在下,也可以反过来,这是由符头在五线谱中的高低位置决定的。如果符头位置较高,就应画在符杆下方。应当注意的是还有一种音符没有符尾;还有一种音符连符杆都没有,用圆圈表示符头;一些音符的符尾还可能连在一起,形成一条粗横线,这些都和音符的时长有关,我们现在只关心符头的高低位置,也就是音符的音高。
五线谱中的每个音符都有一个名称,即音名。音名一共有7个,每个音名又对应一个唱名,它们分别是:
唱名是由一位意大利音乐理论家桂多·达莱佐从一首拉丁语圣歌的歌词中抽取出来的。而音名则是由后来的英国人嫌拉丁唱名太麻烦,就用英语字母代替了。但过去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A都是基准音(与主音概念不同,注意区别),ABCDEFG这样7个音连在一起形成的音阶称为"小调音阶",不过后来大调比小调更为普及,便趋向于使用"大调音阶"(CDEFGAB)的主音C作为一个纯八度音程的开始。显然,人们使用的全部音符数远多于7个,因此唱名及其音名是循环使用的。五线谱中的所有音符的音名如图4所示。
图4 五线谱表达的所有音符
如果音符过高或过低,在五条线中画不下了,还可以在五根线的上面或着下面加线,这些线叫做"下加X线"和"上加X线",X可以是"一"、"二"、"三"……。比如图4最低的音B就画在"下加五线"上。
图5 五线谱的表示范围
注意相邻的同名音符之间的音程是八度,如图第三间的C比下加一线的C的频率的确高了一倍!再高一倍我们还可以得到上加二线的C。从图2的谱号可知这是一个高音谱,人们规定高音谱中第二间的La,也就是图中上面一排倒数第三个音符A,频率是440Hz。以A为基准,其它音符的频率就可以用十二平均律系统从中音A推算出来了,这就是基准音A的概念。然而此时我们还没有学习五线谱中各音符之间的相对音高,这一部分内容留到下一讲。
图6 格里格《培尔金特》选段
上面这个五线谱就要复杂得多了。高音谱号的后面有4个#,这是升调号,对应的调性是E大调。节拍是6/8拍,即以八分音符为1拍,每小节6拍。下面的P为强弱标记,表示演奏的力度(音量大小),而音符上面的弧线则是延音记号,与演奏技法相关。最后有一个特殊符号,称为休止符。五线谱里的名词还有很多,就像我们计算机语言中的语法是非常丰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