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表内容以人教版初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 Section B阅读为例。
3.提炼单元主题,拆解语篇话题
从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出发,结合语篇分析的梳理表,参考教材目录的功能表,深挖单元育人功能,确定本单元想传递给学生的非语言知识的其他信息,提炼出单元主题。进一步梳理单元和单语篇的关系,细分出不同的或并列或递进的小话题,从而构建单元主题,为课时划分做好准备。
以人教版初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为例,笔者通过研读语篇初步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即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国际理解力,探寻人类在节日中传递的真情。
语篇话题包括: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西方传统文化介绍,进行文化对比,寻找文化之旅。介绍的节日分别为端午节(节日食物和庆祝方式)、泼水节(不同民族庆祝新年的习俗方式)、中秋节(传统民间故事传递的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母亲节(表达小家的爱意)、万圣节(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圣诞节(圣诞节精神是表达爱与给予)、复活节(对新生生命的重生和希望)。
02
找相似,巧拆合
在语篇研读和主题话题提炼后,教师需要将课程结构化。由于单元功能、学情和学年教学计划目标等不同,笔者尝试固定变量(语言技能、内容、语法、词汇、文学赏析等)分析法来进行教材内容的结构化整合。
在常态授课中,教师更习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授,有时会更侧重语言知识而忽略课型。因此,第一种最容易操作的教材整合就是基于语言技能的课型整合,通常每一个单元可分为听说课、语法课、阅读课和写作课,各课型可依据教材的内容篇幅来确定课时数。整合体现在教材个别部分依据大小观念进行顺序调整,或教学资源的删减和增加。(图1)
图1 基于课型进行教材整合图(人教版初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
在教材单元语篇研读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单元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分类,教师则可以根据内容依托教学法进行教材的整合。(图2)
图2 基于话题内容进行教材整合图(人教版初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
通过上述整合方式可发现,同一个单元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学情、课时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教材整合。例如人教版初中Go for it九年级Unit2可以根据课型进行整合,也可以根据话题内容进行整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若某一项语法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重难点,教师也可将语法作为主线进行教材整合。(图3)
图3 基于语言知识进行教材整合图(人教版初中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3)▲
教师可使用以上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备课和思路梳理,通过每个单元的单元整体设计绘图的刻意训练,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系统化思维的建构,逐渐帮助教师拥有更加缜密、全面和整体化的思维方式。但在教材梳理过程中,前期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备课时,教师通常是很难一次性完成整个单元的结构化梳理的。笔者在最初的实践中至少四稿的草图,才可以绘制出一张个人较为满意且逻辑相对清晰的单元整体备课思路下的单课时大纲。经过半年的不断尝试,基本可以达到系统化在心中并一次性完成可视化的思维绘图。
绘制之后,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问题引导或任务引导的方式在课堂板书中呈现。笔者常使用两种具体方法:第一,在学生初期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对思维导图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挖空,先让学生有系统化思维可视化的感知,逐步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绘制出一张思维清晰的可视化图示。第二,在情境或语篇中设置问题链或任务链,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取关键词,思考关键词从几级出发或放在几级分支中。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思维导图,初步培养结构化思维。
以人教版初中Go for it九年级Unit 2为例,整个单元的结构化逻辑是从time、 food、activities、folk stories和reasons(spirits、feelings and your story)五方面分析中西传统节日。在第一课时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的活动,学习介绍了端午节、泼水节、中秋节,课后的作业根据5个维度补充元宵节和春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