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向秀。
向秀在竹林七贤的饮酒高会中,也就是个配合者,此公似乎并不嗜酒,在行为艺术上也无所作为。
但是此公的重要性在于,他是个纯粹的理论家,不事家业,除了读书搞研究,没别的嗜好。
他最大的理论贡献,是为《庄子》做注,但是传说在他死后,无行文人郭象,欺负向秀儿子年幼无知,剽窃了向秀的科研成果。
所以,我们今天也只能从《庄子郭象注》中,间接地一睹向秀的学术风采了。
另外,向秀单独陪伴嵇康的时间最长,总是陪着嵇康打铁铸剑,而且长期陪伴嵇康探讨学问,嵇康是向秀注《庄子》的第一个读者,对他有很大启发。
(4)刘伶和阮咸:
这二人是把竹林七贤的精神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对活宝。
刘伶以嗜酒闻名天下。有几个轶事:
刘伶成日坐个车子招摇过市,车里放着一坛酒,车后面跟着个书童,手里拿个铁锹,刘伶吩咐书童,等我走到哪儿,喝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
又说刘伶老婆怕他喝死,把他的酒都给没收了,刘伶没办法,就给老婆撒谎说,啊呀,我这个嗜酒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很难戒除,必须依靠鬼神的力量,你赶紧给我准备一桌酒菜,咱们好好祭奠酒神,然后我当着酒神发誓,才能断掉。老婆听信了,按照他吩咐的照办了。等老婆一转身,刘伶拿起酒来,又喝了个酩酊大醉。
刘伶喝酒又喜欢坦褆裸裎,没个人样。有一次在家里脱光了喝酒,被人推门而入撞见,笑话他,结果他说,我以老天为被子,以大地为床,以房子为内裤,你怎么跑到我的裤裆里来了?弄得那人反而下不了台。
阮咸,貌似一个放浪无形的公子哥儿,这人有两样:
第一是精通音律。据说后来重臣荀勖为西晋开国制定音律,荀勖也是精通音律,而且自信得很。
结果阮咸听了以后,总觉得调子起高了,不合古法,有亡国之音。荀勖不服,把他轰走了。
结果后来有农民挖地挖出一把周代的古尺,用这个古尺把乐器一量,果然不合古律。
荀勖这才服气。
阮咸善于弹琴,后世流传下来的乐器------“阮咸”(又叫阮),就是以他的命名的。
所以,估计竹林七贤聚会的时候,少不了阮咸的琴声来助兴。
第二,他的纵酒与各种放浪无形的行为。
家人一起喝酒,只要有阮咸参与进来,就马上换大碗,不然他不痛快。
有一次一头猪跑过来了,阮咸就让这头猪和家人在一个缸里喝酒。
又一则,说阮咸老娘去世,家里办丧事,有个远方的姑姑回娘家来吊唁,在阮咸家住一段时间,带了个胡人婢女,阮咸和这个婢女混在一起,并且央求姑姑走的时候留下这个胡婢,姑姑同意了,可是走的时候,不知咋想的又把这个胡婢给带走了。
阮咸听人禀报立即起身,骑着一头毛驴就去追,追上以后,与胡婢一起骑着驴回来了。
这已经触犯了至少两种礼教了,但是他毫不在乎,说:名教岂是为我辈而设?!
阮咸的风流放荡,还和他叔叔一起,进一步影响到整个阮家的家风,延及后世,这是后话。
刘伶和阮咸是把竹林七贤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从“行为艺术”的“表现力”来讲,嵇康甚至都不如他们两个,但是既然如此,为啥二人不能算“竹林七贤”里面的主角呢?
道理就在于,嵇康和阮籍,都长得高大俊秀,身上固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英雄豪侠之气,属于人中龙凤,即使啥都不干,往大街上一站,都会令人瞩目,所以他两个不管干啥,都很容易令人瞩目,令人敬仰。
也才会有竹林七贤的巨大社会震撼力和影响力。
而刘伶和阮咸两个,则缺乏这种气质。
阮咸长啥样儿不知道;反正嵇康被*以后,大家纷纷投靠政府的时候,别人都被司马昭收编了,连酒鬼刘伶都被收编了,唯有阮咸,人家不要,觉得他太浪了。
刘伶长得五短身材,又黑又瘦,形象猥琐,性格又沉闷木讷,成日醉醺醺的,摇摇晃晃的站都站不稳,就是个酒闷子。
所以,如果不是跟着稽、阮混,他们两个只能受到社会的鄙视和嘲弄。根本不可能带动社会风气。
(5)王戎。
在竹林七贤里,王戎最小,比嵇康小10岁,比阮籍小24岁。
阮籍是因为拜访王戎他爹,发现王戎很有趣,那时候王戎才不过十五六岁。
结果性情的阮籍,以后再来王戎家,不找他爹,专找小朋友聊天了。
因为这个机缘,阮籍把王戎带到了竹林七贤的圈子里了。但是根据当时和事后的事迹来看,王戎虽然聪慧有情趣,但是个又精又俗的机伶鬼儿。
或许连把王戎带上道儿的阮籍都多少看出来了,有一次还打趣说他是个“这个俗物又败兴来了”。【《世说新语》25.4.】
但是王戎善解人意,又善发谈端,缺了他的话,估计竹林七贤中间未免显得太过沉闷,就不够放松、不够情致了。
王戎年龄小,活得长,后来又有很出众的心路历程,成为后来分析第二代放达人士的重要案例,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