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是一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到西晋初,近百年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多智的诸葛亮,宽厚的刘备,忠义的关羽,勇武过人的赵云,胸怀天下的曹操。
在人生不同阶段,孩子们都能在这些英雄之中找到学习榜样,获得力量,成就自己。
男孩看三国,增添英雄气概;女孩读三国,积淀人生智慧。
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对三国历史留下了非常高的评价。比如伟人*,也曾在三国英雄人物上获得启发、开拓思路。
他用客观视角看待曹操,欣赏他的磅礴气概、文韬武略;他多次提倡要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也曾告诫部下要大胆启用像“周瑜”这样年轻有为的干部。
而最近这些年,民间涌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小学语文考试对三国历史越来越重视。
从小让孩子读读三国,不仅仅能收获丰富的传统知识,还能体会到英雄人物们的格局和心胸。
分不清小说和历史,会闹笑话
说起读三国,很多家长不假思索地会给孩子选择《三国演义》。
有好处,也有弊端。
好的是《三国演义》作为通俗小说,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
首先,《三国演义》是大部头的文学巨著,用文言文写作。直接交给孩子读,很容易就让人“望而生畏”。
其次,《三国演义》中“少儿不宜”的内容真的不少。
通篇都在讲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血腥战乱从未间断,而劝诫人心向善的却实在太少。小孩子不懂辨识,但记性却好,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容易入歧途。
最最关键的是,《三国演义》毕竟是通俗小说,而不是正史。
小说里的著名桥段,要么历史上从未发生,要么作者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转嫁到了主角身上。
比如“草船借箭”,历史上的主角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
比如“华容道义释曹操”,就是作者完全虚构的;
比如小说中的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智近乎妖”,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在语文课本里,三国正史的地位也要高于小说。
初中课本里的《隆中对》,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
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则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