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隶书的内在美
——隶书节录《二十四诗品》中堂
创作感想
■高岩
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书协副主席
笔:长锋羊毫
墨:红星墨汁
纸:白色生宣
砚:普通石砚
创作环境:工作室
高岩 隶书节录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堂
在隶书学习过程中,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一碑入手,专一临摹学习阶段。我学隶书,初从《张迁碑》入手,多年来对《张迁碑》下了较大功夫进行临摹研究,能够掌握《张迁碑》的笔法、结字及艺术特点,并且能熟练地背临和用于创作,算是能得《张迁碑》之形。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神采是书法境界的体现,是书法由技入道的升华。而神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用笔的节奏,墨色的变化,字的势态,通篇章法安排以及作者的胸襟学识,于是,这个阶段,我在关乎作品神采的具体因素上作了许多探索。线条的质量是作品的支撑,好的线条是圆浑、劲健、灵动的,是有生命力的,要使线条浑厚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篆籀笔法的活用。从清代隶书大家邓石如、伊秉绶、吴昌硕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隶从篆入。因此,我对篆书中的石鼓文、金文及清代小篆都作了临摹学习,强化线条的质量。此外,线条的丰富与工具有着很大的关系,毛笔尤为重要。我写隶书大字,多选用长锋羊毫,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羊毫笔写的线条更富有变化,尤其在虚处的飞白效果上常有意外之趣。同时,为了将隶书写得生动自然不致刻板,我也尝试将行草的节奏融入到隶书的书写中去,让不相联属的线条有贯通之势,增强隶书的气韵。书法用墨切忌单一,要有虚实、枯润、浓淡的变化,甚至涨墨的运用,都是作品神采的重要环节,包世臣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因此,我在墨法上作了许多尝试,汉代碑刻难以见到古人的用墨之道,我从秦汉简帛书及清代隶书作品中,也得到有益的参考,追求笔与墨的相辅相成。这一阶段,是对《张迁碑》由形似到神采的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遍临诸碑、广泛涉猎阶段。隶书名品浩如烟海,清代王澍云“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两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隶书碑刻,丰富多彩。有雄浑一路如《张迁碑》《西狭颂》《鲜于璜碑》《郙阁颂》《衡方碑》等,有清秀端庄一路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乙瑛碑》《史晨碑》《张景碑》等,有纵逸一路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甚至两汉的残碑以及简帛书等,我对这些隶书资源都作了临摹学习。此阶段是对隶书系统梳理和广泛学习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对不同风格隶书的临摹,有了对隶书的全面了解,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技法。
第三阶段:融汇化合、表达思想、变化出新阶段。书法艺术的创作除了要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还需要体现作者的精神意趣和审美追求,书法要有法、有神,更要有意。意是书法的高境界,是书法的内在美,更偏重于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好的书家,其作品风格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而是要能别出心裁、变化丰富,将所书和自己的情感有机地融为一体,创作出艺术风格与书写内容相契合的作品。作者的精神情感与作品内容、意境和谐统一,做到书与文合,这其中体现着作者的文化修养、功夫积累、精神风度和审美意趣。此阶段是在第二阶段基础上探索融合乃至贯通的阶段,不拘于一碑一家,不追求固定风格,随性所适,书焕文采,抒情达意。
这幅隶书作品节录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正文写其中“豪放篇”,又以行草书小字书写“精神篇”。此作意在追求书法风格与书写内容相统一,着重表达一种精神气象,此作有《郙阁颂》《西狭颂》《大开通》《张迁碑》等的影子,而又没有具体到笔画和字形,着重表达自我对隶书的理解,追求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书法有法,又无定法,从传统中找寻艺术规律,实现融会贯通、变化出新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