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识字量1600 ,小学入学前2300 ,经验分享
儿子在五岁的时候测过识字量是1600 ,不能跟牛娃比,但是也够用了。五岁开始独立阅读,绘本自然不在话下,自己看《米小圈上学记》也毫无压力。
上一年级之前的暑假,识字量大概在2500个左右。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左右,所以他的识字量已经基本上可以做到阅读无障碍了,做作业也不需要老师或者家长读题了。
众所周知,学前识字很重要。
识字量多的孩子,早早就可以开始独立阅读,解放了当人肉点读机的父母;
识字早,独立阅读早,孩子的阅读量、知识储备都要更加丰富;
上小学之后这一优势更加明显,识字量少的孩子题都看不懂,做作业速度慢不说,还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很多家长对教孩子识字还是很上心的,但是方法就各家有不同了。
有的家长,报名了机构的识字班,对于没有时间自己教又不缺钱的家长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也有家长在用识字APP,例如《叫叫识字》、《洪恩识字》、《麦田识字》等等,这种APP一抓一大把。
以上我们家都没有用,但是识字量却遥遥领先,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如果识字有捷径,阅读是最好的一条
我们从四五个月就开始了阅读启蒙,从最开始的布书卡片书,到各种榜上有名的绘本,几乎每天都不间断,坚持给他读故事。我们的识字量,完全就是建立在这种大量的阅读之上。
首先要做的是培养阅读的习惯。
同事家的儿子比我们小一岁,一开始的时候天天跟我抱怨,说儿子不爱看书,给他讲故事还没讲两页就跑开了,只想着玩儿。按照我们的方法做了之后,现在变成了抱怨天天都要看了书才睡觉,不管多晚都要看,不给就哭~
没有孩子是生下来就喜欢看书的,毕竟他都不知道有“书“这么个好东西啊。
每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后面,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家长。
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第一步,是要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书籍。这一点其实还挺重要的,不喜欢的内容,当然无法吸引住孩子。如果孩子喜欢汽车,那么你就买关于汽车的书;如果孩子喜欢恐龙,那么就读关于恐龙的书;如果孩子喜欢动物,那就看关于动物的书。多多观察孩子的喜好,投其所好。
第二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都在这个时候阅读,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我们家固定的阅读时间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床边一盏阅读灯,一个简易书架,温馨的亲子阅读就可以开始了。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先读一本书,甚至是几页,慢慢增加到两本书、三本书,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个孩子都无法抗拒书籍的魅力,坚持一个星期他们就会被书籍收服。
做到这两点之后,一切就会水到渠成。阅读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我们家现在每天都是孩子求着我们让多读几本,不愿意看书?不存在的。
然后就是鼓励重复阅读。喜欢重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通过重复的操作来建立熟悉的感觉,这种熟悉的感觉给他们安全感,而不断得重复能让他们不断吸收各种感觉或者知识。儿子有时候一本书能每天看连续看半个月一个月,就是不愿意看其他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强迫他,而是顺应他的要求,继续看。
有一段时间儿子喜欢看动画片小猪佩奇,于是也买了一套书回来,他每天都看,最后不看封面只需要看到书本侧面的颜色,他就知道这本书讲的什么故事,书本的内容也是倒背如流,我们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识字量的。
抓住识字敏感期
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知道敏感期,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中说到,儿童就是依靠一个接一个的而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在孩子的敏感期到来时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识字敏感期在五岁左右,因人而异会有一些偏差。
儿子的识字敏感期来得比较早,四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了,亲子阅读的时候,不再只是安静地听了,他会不时地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坐在车里望着窗外就开始一路念店铺的名称、路上的广告牌;散步的时候,也会不时停下来看商店的宣传栏。
甚至他会经常主动地去分辨相同读音的不同字。比如,他会说:“妈妈,这个侏罗纪的侏跟我同学的不一样”,“妈妈,夏天的夏跟我们夏老师一样”。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他,帮助他。
要念店铺名称,好,一个一个来;要看广告牌,好,一句一句教;亲子阅读的时候,也可以加上指读的环节。
分级阅读是锦上添花
英文有分级阅读,同样的中文也有分级阅读。
目前比较火的有《小羊上山》、《一阅而起》等,各大图书网站都可以买到。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自己的要求任意选择。
我们使用的是《小羊上山》这一套,一个级别60个字,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孩子在快乐读故事的同时,完成识字量的积累,一举两得。
但是分级阅读跟前面所说的阅读,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不断地重复,重复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就记住了这个字。家长可以把这看成锦上添花的选项。
同样还有在汉语分级阅读之前就比较火的识字读物《四五快读》《学前快读600字》,也是同样的道理,缺点就是趣味性少了些,孩子不一定愿意读。家长可以看情况去选择。
做到以上几点,就不用担心学前识字量的问题了。
坚持下去,时间会给你惊喜。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你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深以为然,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