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课题1
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历史大趋势
01
—
在本节里,张教授在一段材料里发现了问题:
女子竞走比赛始于1932年的捷克,直至1992年的奥运会,女子10千米竞走才正式成为比赛项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改为20公里,在公路上进行。中国女子竞走运动员阎红、徐永久、李素杰、关平、金冰洁、陈跃玲等,曾多次刷新 5000 米及10000米竞走的世界纪录。
这里出现了“10千米”“20公里”“5000米”“10000米”诸多说法,显示了中外两种“大数记法”的混用。那么,“10000米”究竟读作“十千米”还是“一万米”呢?
在国外,10000米赛跑有10000米和10公里的区分(室内跑道称为10000米赛跑,室外称为10公里马拉松)。10000米:ten thousand meters,汉语可以理解为10千(米),以米为单位。10公里:ten kilometers,汉语可以理解为10(千米),以千米为单位。
这里的冲突是关于大数的读法,究竟该以四位分级(以万为单位)还是以三位分节(以千为单位)来读。四位分级和三位分节最大的区别在于,四位分级的读法是:几亿几万几,而三位分节则是几百万几千几。我国小学数学课本里规定,以个、万、亿为单位,即四位一节的读法,写数不分节。但国际上的西方很多国家以千、百万为单位,即三位一节的读法,这在英语课中读数用得比较多。
02
—
张教授通过几何直观形象地解释了“将大数三位三位分的原理”:因为我们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空间,大数的构成可以用几何直观进行展示。一个小方块(小立方体)被视为1,十个成一条线(长方体),一百个就成一个10×10的面(长方体),一千个就构成了10×10×10的大立方体;再以一个大方块代表千(k),这就形成一节。然后十个“千”成一条线,一百个“千”成一个面,一千个“千”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立方体,代表百万(M),形成第二节。如此继续,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数。这就是运用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则成体”的原理。
在教学“大数的读法”时,我们往往侧重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法,而忽略了给学生介绍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的读法,通常这种国际读法在教材里都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展示(有些教材直接忽略)。要知道“一万”和“十千”这两种读法都是正确的,只是“一万”运用了“四位分级”的读法,“十千”运用了“三位分节”的读法,我们不能把国际“三位分节”的读法当作错误去加以纠正,应该让学生多了解大数的读法和各国的文化背景。
回头再来说说“万米”,“万”是四位一节读数时用的,而“万米”并没有被定义为一级国际计量单位,“米和千米”才是国际单位,因此“10000米”读作“一万(米)”和“十(千米)”都是正确的。这也是我国在计量单位上和国际公制的衔接,类似的国际三位分节的度量单位还有“克与千克”。张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时代在进步,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数典忘祖,要让发展与继承并存。